言情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太子智慧,二炮局未來
  北京的冬日很是嚴寒,對于許多官員來說,走路上總感覺風跟刀子一樣,哪怕是穿了棉衣,也如同穿了單衣,渾身止不住地哆嗦。

  不少官員暗自埋怨遷都,留在南京多好,至少不這么遭罪。但一想起南京的濕冷天,似乎也不比北京的干冷舒坦多少,加上皇帝免費給送了新式爐子,家中與辦公衙署都安裝暖氣管道,實在也不好公開抱怨。

  以北京為京師的好處也開始顯現出來,尤其是兵部、工部、五軍都督府整頓驛站,確定了新的傳遞路線之后,朝廷對東北、關外草原、西疆等地的控制明顯加強。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西南的情報送來得慢了。

  武英殿。

  朱文奎認真地審視著文書,然后看內閣貼上的紙條內容,若覺得合適,便將紙條上的內容抄寫在文書之上,若覺得不妥,則放在一旁,待閱覽完所有文書之后,召內閣官員商議對策。

  “殿下,戶部尚書夏原吉求見。”

  內侍走來通報。

  朱文奎微微點頭:“請夏先生入殿。”

  內侍已經習慣了,內閣大臣也好,六部尚書也罷,都和東宮官員一樣,對朱文奎教導過不少。自從遷都之后,朱文奎時不時便以先生尊稱,以顯親近。

  夏原吉入殿行禮。

  朱文奎走出,親自將夏原吉攙起,安排落座,然而才回到桌案后坐了下來。

  夏原吉有些感慨。

  朱文奎是太子,其身份無可爭議,其地位更無法動搖。沒有任何一個皇子能與其相爭,在這種情況下,他依舊保持著謙虛待臣之道,沒有半點的驕橫、高高在上,除了在政務上偶爾表現出威嚴外,很少以威凌駕于六部及內閣之上。

  這是一個仁善的太子,未來他將成為仁君!

  夏原吉很是高興,因為經過洪武、建文兩朝,跨越四十余年的征戰,大明對外的戰爭基本結束,未來的大明需要仁君來穩內政。

  恰恰,朱文奎符合文官集體的期望。

  夏原吉奏稟道:“殿下,各行省中,除西南、西疆等個別行省外,已送來秋收文書。其中江西、浙江、廣東、交趾、南直隸等地秋糧已收入七至八成,有些地方已完成收割,產量再創新高。但陜西、山西、河南、湖廣等地,因天災、蟲災等原因出現三成至五成減產。尤其是山西,秋時先旱后澇,減產過半……”

  朱文奎擔憂不已:“山西人多而地少,如今減產過半,想來會有不少饑民。戶部與山西布政使司準備如何應對?”

  夏原吉認真地回道:“山西布政使司發來了告急文書,希望朝廷可以調撥周圍糧食以應對春日時饑荒,當地官倉糧食有限,最多支民一個月。”

  按照建文朝規制,地方備災糧需要足夠支撐半年所需。

  半年,這是一個保證安全,度過天災的時間長度。

  一旦災荒來了,要減產,百姓便會主動節衣縮食,以確保全家人能活過災年,加上地方衙門官倉賑濟,堅持過半年之后,基本上新的莊稼也該有收成了。

  山西備災糧只能支民一個月,實在是遠遠低于朝廷要求。但這并不是山西布政使司與地方衙署不作為的結果。

  朱文奎想了想,開口道:“為支援朝廷大軍北征,山西無論是行省,還是府衙與縣衙,亦或是百姓,都給予了大量支持,許多百姓家甚至連存糧都交了出來,無數人爭著搶著運糧給大軍,這才有了北征大軍在忽蘭忽失溫的大捷。”

  “父皇說,北征大軍的后勤過七成落在了山西百姓身上,是他們推著大軍穿過瀚海找到韃靼主力的。沒有山西百姓的全力支持,北征大軍無法全無后顧之憂地深入作戰。如今山西百姓遇到了困難,朝廷不能寒了人心。”

  “一個月的支用糧食,加上百姓家存糧,也很難支撐三個月。眼下縱是讓山西行省高價收購糧食,商人聞風而動也未必能滿足當地所需,畢竟這已是十一月,寒冷凜冬,走糧走路不比春秋。最主要的是,朝廷不能只依靠商人來解決這次危機。”

  夏原吉微微點頭,詢問道:“殿下的意思是,從京師征調百姓運糧去山西?”

  朱文奎擺了擺手:“孤認為,朝廷不需要征調百姓。”

  “這……”

  夏原吉有些疑惑,運糧不征調百姓那怎么辦,總不能動用京軍吧?

  朱文奎笑著對夏原吉說:“將京師的糧倉打開,免費發放給自山西移民至京師周圍的百姓,每一戶發三石。另外,發出告示,朝廷將調兩萬京軍為山西輸糧,并將路線圖標注出來,一并告知百姓。”

  夏原吉眼神一亮。

  朱文奎的意思很清楚,當初朝廷從山西移民出來,如今這些人在北京及其周邊已徹底扎根,這個時候給他們發糧,并告訴他們軍隊即將往山西送糧。

  這個舉動直接的結果便是,身在此處的山西人回去看看,帶著糧食回去過年,支援自家的父老鄉親渡過難關。

  朱文奎將一場糧食危機轉化為了親情回家之旅,轉化為了團聚之行!

  沒錯,這些百姓加上京軍,其實并不可能送上海量的糧食解決山西的問題,但這些動作的聲勢大,影響大,可以彰顯人心,也告訴天底下所有人,移居他處的百姓生活得都好好的。

  夏原吉敬佩不已,朱文奎似乎繼承了朱允炆的睿智,他不僅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只考慮問題本身,還考慮更多的東西。

  “若是如此,晉商為得晉民人心,定會跟著一起行動。朝廷再調山西周圍糧倉之糧,那這場糧食危機可解。”

  夏原吉沉聲道。

  朱文奎微微點頭:“與內閣商議之后,若無問題便早點辦吧。至于調京軍,我會去找父皇說。”

  夏原吉了然。

  朱允炆在送走鄭和、朱棣等人之后回到北京后基本上是三日一朝會,平日里不知去了哪里,是不是在后宮忙著造人,還是微服私訪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官員們知道的并不多,坐在武英殿處理公文的,主要還是太子。

  但軍政、宗室、二炮局等文書,還是直送朱允炆,并不送東宮。

  所有官員都已經習慣了,別看朱文奎年紀不大,可和朱允炆一樣都很聰慧,記憶力很強,善于總結經驗,加上經過遷都籌備這些事的磨煉,更讓朱文奎顯得沉穩了一些,太子處理公文就處理吧,反正當年老朱也是這樣干的,只不過那時的朱標剛剛成年。

  北京西山。

  一枚炮彈飛過長空,落入石灰圈內炸開,揚起灰塵。

  朱允炆放下望遠鏡,滿意地點了點頭,對陶增光、胡元澄等人說:“黑火藥的威力已經接近盡頭,繼續研究下去,也無法更多提升其毀傷效果。”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連連點頭。

  胡元澄感嘆道:“這兩年我們一直在優化配比,提高純度,可始終可以感覺到瓶頸。畢竟最佳配比已然找到,材料純度也已到了難以再增加的地步,若一味增加火藥用量,確實可以提升射程,但對于火器本身也是一種損害。”

  陶增光跟著說:“雖然二炮局已經在尋找新的材料來取代顆粒火藥,可目前并沒有什么進度。火藥司的人也很苦惱,前面到底還有沒有路,有些人產生了懷疑。”

  朱允炆想了想,讓陶增光召集二炮局所有匠人。

  二炮局的匠人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千六百余人,正是他們保障了大明軍隊的火器應用,也是他們不斷創新、優化,這才有了膛線火銃、膛線神機炮,讓更先進火器出現在大明。

  看著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朱允炆站在高臺之上,肅然喊道:“朕聽聞有些匠人擔憂火器的研究已到了盡頭,再多的研究也不會取得新的突破。這樣的話朕是不認可的,回到十二年前,洪武火銃破皮甲是多少步?五十步!洪武神機炮普遍射程是多遠,不過三里!”

  “可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改進,如今新式火銃不僅可以實現一百五十步外破皮甲殺傷,還讓神機炮的射程突破了十里!若當年有人喊一嗓子,神機炮射程可達十里,你們誰會相信,誰敢相信?”

  “沒錯,沒有人在那個時期會相信如此荒謬的話。可如今你們做到了,曾異想天開、無法實現的射程,在你們這里已成了現實!那你們為何就沒有勇氣,將二十里、五十里,一百里作為下一個目標?”

  “火器研究到了盡頭,這是多可笑的想法。朕告訴你們,你們距離真正的火器還遙遠得很,真正的火器不僅可以實現千里外的襲殺,還能一發彈藥毀滅一座村落,一個城鎮!而這種毀天滅地的火器,才是真正的火器!”

  陶增光、胡元澄張大嘴巴,所有匠人駭然。

  沒有人懷疑,但所有人都已震驚。

  毀天滅地,這才是真正的火器嗎?

  世上當真有這樣的火器嗎?

  一個匠人站了出來,喊道:“皇上,那二炮局當真會繼續存在,一直研究下去,直到研究出可以飛行千里、毀滅城鎮的火器嗎?”

  朱允炆哈哈一笑,肅然回應:“諸位,二炮局與國同休!大明不滅,二炮局永存!”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