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代造船業的輝煌
  龍江船廠。

  這是一個在中國造船史上留下濃墨重筆的名字,而它的傳奇,與那領先時代的超絕技術,驚人智慧脫不開。

  如果要在造船史上找一個坐標,來證明中國造船業的巔峰,那時間軸一定是明代,坐標軸一定是龍江船廠。

  毫無爭議。

  但龍江船廠的輝煌與偉大,絕不是一朝一夕、憑空出現的,而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經過第一次、第二次高峰之后的第三次高峰。

  說到古代造船,可以用“極其輝煌”四個字來形容,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遙遙領先于世界。

  在古籍《物原.器原》中記載,“伏羲始乘桴,軒轅作舟楫。”

  可以說在三皇五帝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最早的“造船”技術,只不過它們還只是浮具、筏具、獨木舟等,如浮木、羊皮筏、“刳木為舟”的獨木舟等。

  事實證明,戰爭永遠是科技的催化劑,從古至今,從不例外。

  在夏商西周時期,木板船與風帆出現。而為了滿足諸侯爭霸的需要,造船術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帆、舵、漿不斷出現。

  造船業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秦漢時期。

  《華陽國志》記載,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船舩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

  可見在司馬遷八世祖司馬錯時期,秦國已經有了驚人數量的戰船。

  秦朝造船業的發展,也與戰爭有關,史料記載,秦國為了平息南方戰事,曾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船隊,運輸五十萬石糧食支援前線。

  而秦始皇還進行了五次海上巡游,隨行船只無數。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是在尋找蓬萊仙島,想要問道長生。

  但個人認為,這種認識未免小看了這位千古一帝!

  秦始皇海上巡游,極有可能是中國人海洋意識覺醒的一個表現,秦始皇對土地有著極度的渴望,現在土地打下來,自然也會將這份渴望轉移到土地之外的大海。

  證據就是秦始皇不斷遷移百姓至南方、沿海,若是求長生的話,嬴政完全沒有必要大規模移民。

  漢代水師十分強橫,其最主要的戰艦名為樓船,樓什么意思,那就不需要說了吧,二層樓高都不好意思說出口,是近十層樓高!

  如果有人對這個高度沒有感覺,可以看看自己住的樓層,大概數一數,就知道當年的樓船有多威風。

  這些樓船,往往分三層、四層或五層,每一層中還設置有防御敵人冷箭的矮墻,同時具備發射弓弩的窗孔,船體蒙有皮革,直接就像三個城墻疊高的建筑……

  三國時期,孫權控制江東,打造的樓船就有五層之多,一船可以容納三千多人,另外還能塞進去八十多匹馬,后世的什么鐵達尼,也才兩千多人……

  唐宋時期的造船技術,達到了第二個高峰。

  唐朝時期海上貿易與漕運都已經發展起來,揚州、嘉興、金陵等地,都有造船廠。

  唐代崔融曾寫下文字“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弦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來,昧旦永日。”

  看看,弦舸巨艦,千軸萬艘,拋開文人那該死的感性夸張手法,這一天至少也有數百艘船只往來。

  唐船舶體積較大,構造堅固,平穩性良好,日本所謂的遣唐使,就多次學習了唐代的造船技術。大唐實在是太開放了,沒半點保密意識,不少好技術流落日本。

  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多少還需要感謝下金國人,這里的感謝,可不是感謝完顏家提供了技術支持,而是因為北宋被完顏家給滅了,只能跑到淮河以南,偏安一隅,成南宋了。

  南宋不重視船都不行,萬一人家飛過來,南宋小朝廷都混不下去了,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模型造船技術,就是先造個縮小比例后的模型,研究研究,然后再造船……

  而劃時代的水密艙壁技術也出現在這個時期(一說出現于唐),即艙與艙之間用艙板隔開,形成一個又一個互不相通的封閉艙區。即使航行過程中破損一個船艙,也不會引起整個船只的沉沒。

  需要說一點,那個沉了的鐵達尼,雖然也學習了中國的水密艙壁技術,可是沒學到家,技術還不過關,幾個小時沉了也怪不了別人,誰讓這些人上課的時候不好好聽課……

  按理說,唐宋之后,造船業就應該輪到老朱家的大明發光發熱了,畢竟元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朝代,似乎元朝的造船術不值一提。

  但事實還真不是這樣,雖然有些人刻意弱化了元朝,但屬于元朝的造船輝煌是無法磨滅的。

  要知道元朝的國都是在大都,現在的北平,當時京杭大運河還不夠通暢,這些人來到中原,也總不能天天啃羊肉,而他們所需要的糧食,主要運輸途徑那就是海運。

  據史書記載,元朝初期,其水師戰艦的數量達到了一萬七千九百余艘。

  當然,這與元軍的某些習慣有關,比如要打一場戰役了,先別打,造個幾百、上千艘船再打……

  在元朝時期,海上航行的船只,幾乎清一色是中國的四桅遠洋海船,什么阿拉伯海船,根本就沒有半點可比性。

  明代正是在元朝造船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之后打造出了五桅戰船、六桅座船、七桅糧船、八桅馬船,九桅——寶船!

  而寶船的誕生地,正是南京龍江船廠!

  朱允炆帶著幾名侍衛,與鄭和一起前往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歷史悠久,前身是南宋時期的“龍灣都船廠”。

  按照史料記載,自南宋淳祐九年至景定二年(1249—1261年)十二年間中,共造、修船三千二百一十九艘,可能力、規模可見一斑。

  朱元璋打下南京時,龍灣都船廠依舊存在,并在此基礎上擴大了規模。

  龍江船廠分為兩個廠區,南區為前廠,北區為后廠,均都水道直通長江。

  經朱元璋與朱允炆推動,龍江船廠已有九個船塢,格局上為南五塢、北四塢。

  龍江船廠的管理機構主要有兩個,兵部與工部。

  兵部在龍江船廠下設了一個幫工指揮廳,承擔著督造、監察任務,以確保造船質量。

  工部方面主要是由都水司負責,于龍江船廠下設了個提舉司,專門負責寫造船計劃,掌管造船事務。

  而在這之下,還設置有數十個作房,如鐵作房、木作房、細木作房、篷作房、索作房、纜作房、油漆作房……

  甚至為了給船上桐油,龍江船廠還在外面包了上百畝的桐樹林,專門供應桐油。

  進入船塢,滿是沉悶而燥熱的氣息。

  工部侍郎黃福早就得到消息,提前帶人等候。

  朱允炆沒有走幾步,就感覺到額頭有些冒汗,耳邊充斥著叮叮當當的聲響。

  眾人行禮后,黃福介紹道:“皇上,這是工部都水司郎中萬海平,兵部幫工指揮廳主事蕭智,寶船總匠頭梁尚才……”

  朱允炆含笑點頭,認識過幾人后,對梁尚才說道:“朕雖第一次來龍江船廠,但你的名字,朕可是看過多次,工部為你請功數次,朕可都記著。”

  梁尚才惶恐,連稱不敢。

  朱允炆看向遠處,有些激動地說道:“朕期盼了許久,終于成了,來,先帶朕去看看!”

  黃福前面帶路,走了沒多遠,繞進一處寬闊且長的壩子,便可以看到遠處船塢中,停靠著一艘巨大的船只。

  “寶船!”

  朱允炆深深被眼前的巨舟所吸引。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頭浮雕,兩舷側前部有莊嚴的飛龍浮雕,艉部板上方繪有展翅欲飛的大鵬鳥。

  眼前的船只,堪稱后世的航空母艦,其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換算一下,長度大致是一百四十五米,寬近六十米,這意味著在這樣的船只上,完全可以騎著馬來回跑來跑去,舉辦個百米競賽,說不定都不需要劃弧線……

  船高十余丈,分為四層,每一層都沿船舷兩側設有炮位,黑洞洞的窗口打開著,里面還沒有安裝火炮。

  “還請總匠頭為朕介紹一二。”

  朱允炆神色肅穆,誠摯地說道。

  梁尚才指了指前面寬闊的舷梯,對朱允炆說道:“皇上,還請登船一看。”

  朱允炆點頭,看了一眼身旁的鄭和,這個家伙也已經癡迷了,說到底,他更為期待海洋,因為他的信仰。

  踏著舷梯登上寶船,則是寬闊的甲板,船頭設置有一層前艙,而船尾則設置了一座四層的舵樓。

  梁尚才指了指舵樓方向,解釋道:“皇上,這舵樓乃是寶船最核心之處,一樓為舵手操作間、醫官居所,二樓則為官員將領與外國使節居所,三樓設有神堂,供奉媽祖諸神,而最上面一層,則是觀測氣象、發出信號、指揮艦隊的地方……”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氣,古人的智慧,絕不容小視,他們雖然不懂得那么多物理學,但憑借著他們的經驗與思考,早已形成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PS:

  此一章,致敬古代造船業的先人。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