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四百六十二章 造反需要理由,空白的旨意
  張昺文書泄露,并不是送文書的人不小心泄密,而是張昺自己做的,他生怕別人不知道,特意囑托遞送文書的人半路上散播消息,告訴沿途府縣,山西移民的大頭北平吃掉了,你們不想分百姓的就不用分了,原來該分五百戶百姓的地方,給你們五十戶樂呵去吧。

  總之一句話,北平要人,你們別搶。

  張昺實在是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低估了大明官員的脊梁,這些他認為會偃旗息鼓,毫無動靜的小官員,竟掀起了驚濤駭浪。

  事情鬧到朝廷,六部也拿不定主意,內閣也無法決斷。

  從大局上來看,分配給北平更多的人口是最佳的方略,可問題是現在會通河還沒挖通,北平那地方本就駐扎有大軍與居民,再分配過去三十萬人口,實在是超出北平承受極限,為了支撐北平,那朝廷就要運輸更多的糧食北上,這筆賬還得重新算,相應的支出也得重新調整。

  從局部來看,人家各地都籌備多時,朝廷的糧食也基本到位,這個時候告訴人家移民不來了,這不相當于做了一桌子菜,請帖都發出來了,眼看著要拿筷子了,那邊說有事不來了,這不是放人鴿子,逗人玩嗎?

  地方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說不得還或鬧騰,在移民工程、會通河疏浚工程進行的緊要關頭,地方上鬧事影響可就不太好了。

  內閣再三權衡,達成一致看法:拒絕張昺重新劃分移民人口分配的方案。

  內閣文書遞到宮中,沒多時就給出了回復,只有一個字:

  善。

  這種極短的批文,讓解縉、郁新等人有些郁悶,自己辛辛苦苦寫了千字文,好歹尊重下我們內閣的勞動成果,多加幾個字啊……

  “不好了,出大事了。”

  兵部尚書鐵鉉、侍郎劉儁匆匆跑入內閣,還沒等鐵鉉說出發生什么事,中軍都督府府事徐輝祖、都督僉事宋晟也走了進來。

  徐輝祖連忙喊道:“緊急軍情,立刻面圣!”

  “軍情?”

  解縉霍的站了起來,郁新與黃子澄也面帶驚訝之色。

  哪里來的軍情?

  北元剛剛舉辦了那達慕大會,這個時候應該在牧羊放馬中享受生活。

  再說了,夏季是蒙古馬匹繁殖季,此時出兵打仗并不多見,他們有的是時間,想打也會選擇在八月,而不是這個時候吧,多等一個月,對他們而言有利無害。

  至于安南,那邊有個張屠夫守著,應該不會出什么亂子。

  除了一北一南,還有什么地方能有軍情?莫不是倭寇又開始進犯了?

  鐵鉉陰沉著臉,說道:“接濟南都司文書,齊王朱榑公開造反,率齊王三衛,于高家港登舟入海,正在朝京師殺來!”

  “齊王?”

  解縉、郁新與黃子澄等人都有些蒙圈。

  一個不起眼的藩王,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一個被所有人忽視的角落,竟然干出了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造反,這可是危及江山社稷的大事,必須第一時間通報皇上!

  “齊王為什么造反?”

  解縉問道。

  鐵鉉愣了,看向徐輝祖,徐輝祖擺了擺手,道:“我哪里知道他為什么造反,理由還重要嗎?他已經造反了!”

  解縉搖了搖頭,嚴肅地說道:“沒有理由的造反,誰跟著造反……”

  “呃……”

  徐輝祖竟無法反駁,仔細想想,貌似有點道理。

  理由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從古至今,都無例外。

  所謂要“師出有名”,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要打隨國,隨國申訴“我無罪”,楚國回答:“俺是蠻夷,你們周王看不起我們,打你們是應該的……”

  再比如唐時小武,聽說渤海國的大米質量很高,吃了還能美容養顏,這么好的東西,小武也想吃,結果渤海國不給小武面子,你說吃就吃,我們不給。

  于是,為了一碗米飯,小武兵發寧古塔,攻打渤海國,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渤海國擁兵自重,目無天子,不向天朝進貢”。

  說什么好呢,都是大米惹的禍,沒事你們小國研究什么優良品種,還到處打廣告說療效好,又不給人吃,不打你打誰……

  古人如此“無厘頭”,后來人也是有樣學樣,出了一群“無恥之徒”。

  比如倭人炸了一段鐵路,然后非說是我干的,然后戰爭開始。再比如米國隨便找了個小瓶子,塞點洗衣粉進去,就說這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后就是飛機大炮轟……

  不管理由正不正當,要不要臉,反正需要找出一個理由來,沒理由誰跟著干。

  齊王這個家伙不聲不響就蹦跶起來了,也沒個口號,沒個理由,他就出兵造反了?他的腦袋是不是被驢踢了?

  解縉鎮定下來,郁新與黃子澄也消化了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郁新皺眉,看向鐵鉉道:“你剛剛說什么,齊王率領軍隊,從高家港登舟入海殺向京師?”

  鐵鉉點了點頭,道:“沒錯,據說有船只二百余,我們應立刻上奏皇上,關閉京城所有城門,調動京軍加強守備!”

  解縉看向郁新,又看向黃子澄,三人不約而同,笑了。

  鐵鉉、徐輝祖有些莫名,這三位閣老太過反常,

  “你確定齊王走的是海路,不是陸路?”

  解縉求證。

  鐵鉉看著解縉,目光中有些疑惑,解大紳平日里不很精明,今日咋這么愚蠢。

  走陸路?

  就齊王手中的三位,從青州跑到南京來,中間隔著千余里,更有淮河、長江攔著,各地還有衛所,就他那點人,走陸路怕是連山東都出不去,就被耿炳文給收拾掉了。

  “確定是走海路,這對他來說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

  鐵鉉肯定地說道。

  解縉眨了眨眼,嘆息道:“我有點同情齊王了……”

  郁新、黃子澄紛紛點頭,目光中滿是同情之色,似乎齊王不是來造反的,而是來送死的。

  鐵鉉、徐輝祖不明所以,當解縉點破時,兩人頓時松了一口氣,該死的,一著急怎么把這茬給忘記了。

  “但如此大事,應面圣方可行事。”

  鐵鉉清楚,現在雖是勝券在握,但畢竟事關軍隊調動,皇帝不發句話誰敢胡來,萬一事后追究下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黃子澄對鐵鉉勸道:“皇上這幾日在后宮靜養,并不見任何大臣,我等雖屢屢求見,都沒得到恩準。”

  鐵鉉堅持道:“素日事怎可與今日事相比?事關藩王造反,還請諸位大臣一同求見皇上。”

  解縉等人想了想也是,齊王造反不正給內閣大臣創造了入宮面圣的機會,機會來了,總要把握住才是。

  于是內閣大臣、兵部、中軍都督府一干官員,一起到了文華門外求見朱允炆。

  內侍雙喜早就收到了消息,看了看一旁的安全局指揮史顧三審,問道:“按照腳程算,皇上應在今日會收到齊王造反的情報,只是待皇上回了消息,怕會延誤幾日,可眼下大臣求見,情勢危急,我們應當如何是好?”

  顧三審也著急不已,安全局提前收到消息,并極速遞送京師,自得知齊王可能造反之后,顧三審派了七波人手加急傳報朱允炆。

  只不過朱允炆身在何處,這是一個極為機密的情報,加上朱允炆行程隨心,并無固定安排,顧三審人在京師,也只是大致知曉朱允炆的路線,然后通過當地安全局來確定朱允炆的行蹤與具體所在。

  這個過程是很費時間的,也不知道朱允炆是在蘇州,還是嘉興亦或是杭州,只能多批次傳遞一個消息,以求將消息最快傳達。

  可正如雙喜所言,速度再快,朱允炆也不可能在一兩日內傳回安排,而時間又是萬萬耽誤不得的。

  “大臣求見,自然是見不得。”

  顧三審不安地說道。

  雙喜點頭,這還用說,皇上又不在宮里。

  顧三審將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木匣,說道:“皇上臨走之前曾交代,若遇十分緊急之事,可以抽取最下一層的批條發給內閣,或許,現在是時候了。”

  雙喜嚴肅地點了點頭,走到桌案旁,小心地打開木匣,然后對盯著自己的顧三審擼開袖子,坦露出手臂,道:“那咱家取批條了?”

  顧三審微微點頭,目不轉睛。

  雙喜將所有批條取了出來,然后將最下面的一張單獨抽出,看了看批條上面的印信,交給顧三審,道:“顧指揮史,還請核驗。”

  顧三審檢驗之后,確系批條之上的印信確系朱允炆的私印,然后展開了批條,看了一眼,頓時傻眼,問道:“這,這怎么什么內容都沒有?是空白的?”

  “啊?”

  雙喜呆若木雞。

  空白的批條?

  這算什么事,莫不是自己拿錯了?不可能啊,這是最后一個批示,也是皇上千叮嚀萬囑咐,以應對緊急之事的批條。

  怎么就是空白的了?

  文華門開了,雙喜遞出來一張紙條,對解縉等人說道:“齊王之事皇上已然知曉,只因不忍病癥過給諸位大臣,令諸位改日再入宮問安。至于齊王之事,這是皇上給內閣批條,按此辦事即可。”

  解縉接過批條,郁新、黃子澄湊了上來,鐵鉉、徐輝祖也圍了過來,批條展開,眾人神情一滯,宛若木雕,嗯,此處非靜止畫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