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長槍如林,攻伐四方
  觀禮臺正門緩緩打開,五軍營千戶齊川、陌刀隊千戶趙華肩并肩,目光銳利,直視前方。

  隨著門徹底打開,齊川、趙華同時抬起右腿,右手成拳,揮至胸口,左手向左后方擺動,腳掌落地,靴子打在混凝土的路面上,發出啪啪的聲響。

  而在兩人身后,更有八名高大威嚴的軍士,分列四角,左右兩側各四名軍士,伸手抓著一面嶄新的日月旗!日月旗后,尚有四十六名軍士作護旗手。

  這是一隊威嚴的軍士。

  趙華是陌刀隊出身,在西域人馬斬殺不少,自有一身英武。而齊川也參與了西征,還是作為棋手。身后的軍士都是手提過人頭的戰士。

  這批人整齊踏步走出,人數雖不多,卻自有一份威嚴莊重,無數百姓看著這一幕,都不由地盯著他們,給予尊重。

  “那是我的兒子!”

  齊莊看到齊川的身影,不由地激動起來。好大兒啊,這是為祖爭光了,以后小孫頭再敢嚷嚷老子的兒子是粗鄙大漢,就讓他好看!

  齊川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建文六年時,自己還是一介不起眼的小兵,如今,竟成為了無數人的焦點,承擔起了升起日月旗的重任!

  皇恩浩蕩,唯有忠誠報國、報君!

  趙華強忍著喉嚨的瘙癢,不敢吞咽口水,自己的一舉一動,哪怕是細微的動作,都直接關系著大明的國體,現在的自己,是大明的門面,不是尋常的軍士!

  哪怕是迎面戰馬如雷,自己也沒有如此緊張、如此激動過!現在,自己肩負的使命,遠遠比自己的命更重要!

  踏步!

  啪!

  一行人威嚴地走至旗桿處,持旗手在齊川、趙華的引導下,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將日月旗套入旗桿上的竹節,處理完畢之后,齊川手托國旗站在旗桿東側,趙華傲然站在西側,身后軍士列在一側,所有人面向南面,看著無數的百姓。

  觀禮臺上,朱棣再次喊道:“升日月旗,共唱大明國歌。”

  禮樂聲起!

  齊川將手中的國旗向東揮出,鮮艷的日月旗頓時展開,似是天助,西風吹來,讓日月旗舒展地更是徹底,隨著趙華的拉動,日月旗緩緩升起。

  “云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蕪……”

  大明國歌震天響起。

  在這一刻,大明皇帝在唱國歌,藩王在唱,官員在唱,數十萬百姓在唱。聲浪匯聚,形成了海嘯之聲,席卷大地,飛至半空,貫向碧落!

  在這一刻,氣息似乎牽動了所有的個體,一個個目光投向日月旗,一臉的驕傲與自豪。這是大明的國旗,這是大明的國歌,這是大明的強大!

  在這一刻,無數人感受到了一種集體意識,意識到身旁不認識的、不知曉的人們,都是自己的同胞,都是自己的兄弟,都和自己一樣,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大明子民!

  在大明,沒有人不認識日月旗,沒有人不認識大明國徽,沒有人不會唱大明國歌。哪怕是五六歲的孩童,他們人生的第一首歌,就是這大明國歌。哪怕是鄉野之間,一字不識的農夫,也會唱這大明國歌。

  大明子民,必須會大明國歌,這是寫入修改后的《大明律》之中的,它已經不再是個人行為的規范,而是大明威嚴的法度,是朝廷最高的意志。

  想證明你是大明子民,先把國歌唱一遍再說。國歌都不會唱,算什么大明人?

  大明就是這樣,借助國歌、國旗等方式,凝聚了所有分散的、毫不相關的個體,讓他們意識到,彼此之間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聯系,都有著共性。

  大家都以同一個旗幟為國旗,以同一個歌曲為國歌,彼此之間是有共性的,是存在共通性的。當這種共性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百姓自然而然就會形成集體意識、民族意識、大明意識,而這些意識塑造的精神風貌,將賦予大明子民以想象不到的力量,當有人危害到大明集體、民族與王朝安危時,這股意識將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如排山倒海一般,毀滅任何侵略者!

  朱棣、解縉、鐵鉉、徐輝祖等人看向朱允炆,很難想象,當初他別出心裁,選出國旗、國徽、國歌,竟會有如此令人震撼的效果。

  朱允炆看著冉冉升起的國旗,看著西風與陽光舞動國旗,聽著震耳欲聾的聲音,目光有些晃動。

  曾幾何時,自己也看著國旗,只不過那是一面鮮艷的五星國旗,自己也曾唱著國歌。

  只不過那里唱的是“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這里唱的是“好男兒,別父母,只為蒼生不為主”。

  那里唱的是“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里唱的是“我本堂堂男子漢,何為韃虜作馬牛”。

  那里唱的是“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里唱的是“壯士飲盡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頭。金鼓齊鳴萬眾吼,不破黃龍誓不休。””

  歌詞不同,國歌不同,但其中蘊含的危亡、怒吼、團結、意志等,卻是沒有本質區別的,都是為了民族自立,為了恢復中華!

  在所有的使臣里,瓦剌的把禿孛羅是最站立不安的,這國歌是針對胡虜吶喊出來的,誰是胡虜,哦,是我……

  把禿孛羅臉色慘淡,似乎看到了大明想要將胡虜斬盡殺絕的決心與意志,聽著無數百姓的怒吼,風浪與聲浪像是刀子一樣,插入體內,令人顫抖!

  “誓不休!”

  在國歌聲中,國旗升至頂端,穩穩立著,隨風飄展。

  百姓挺起了胸膛,官員一臉肅然。

  每一個人都看著獵獵作響的日月旗,看著這大明的標志。

  無聲的廣場,無聲的觀禮臺,無聲的街道,隨著朱棣一聲“閱兵方陣入場”的聲音,開始卷起一股肅殺的氣息。

  數十萬百姓看向西面的混凝土道路,伴隨著西風,一股殺氣滾滾而來,讓人由不得抬起手遮擋。

  踏!

  踏!

  聲音開始傳出,當眾人定睛看去的時候,一個個方陣開始緩緩出現。

  唐虎臣、郭銘手持紅纓槍,站在隊列的最前面,身后是三百五十名握長槍的軍士方陣。而在第一陣列長槍兵之后,跟著的是三個長槍方陣。

  唐虎臣,戰死名將唐云之子,大明第二次武舉進士。郭銘,郭英次子,曾戍守薊州,擔任千戶職,大明第二次武舉探花。

  兵部、五軍都督府選擇這兩人帶隊,一是告慰唐云的犧牲、郭英對大明的付出,二是因此兩人身懷武藝,英武不凡。

  為表現氣勢,增加觀感,渲染氛圍,大閱兵方陣幾經調整,采取了同一類、多陣列、分列式大閱兵,即長槍兵一類,分四個方陣,采取分列式,接受檢閱,并對其他方陣作了調整,以確保閱兵的壯觀、威武。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大明王朝的兵種還沒有精細化,大閱兵的主體,并非是數量眾多的先進裝備,而是軍士本身,增加同一類方陣就成為了必然。

  唐虎臣、郭銘一身戎裝,帶方陣軍士齊步上前。在抵達觀禮臺西六十步華表標識處時,唐虎臣、郭銘齊聲喊:“向左——看!!”

  隨后,方陣中所有軍士整齊劃一,左手提動長纓槍,右手跟著握住長槍,然后猛地向前一押長槍,純鋼的鋒芒在陽光下刺人雙眼,紅纓垂落,如敵人滴落的鮮血!

  與此同時,軍士頭向左轉四十五度,看向觀禮臺天子的方向,炯炯有神的目光,散發著撼動山河的力量!

  “嘶!”

  李芳遠看到這一幕,饒是有準備,也被這猛烈的沖擊震驚,這完美協調的動作,沖天的殺氣,是何等軍紀的軍士,何等強大的軍士所能做到的!

  帖木兒使臣庫雷山、孫恩臉色大變,彼此對視了一眼,在這一刻,他們終于理解到了哈里的無奈與低頭,不是哈里不要臉面,而是大明軍士果是強大。

  只這紅纓在手的氣勢,就足以令人顫栗!看,他們動了,我的天,為何會如此整齊劃一,他們的步伐完全統一,抬腳,落腳,幾乎不差分毫!

  威嚴的秩序背后,是強大的軍紀,是完美的執行力,是難以令人估量的意志!

  這就是大明軍威嗎?

  李景隆看著這一幕,不由地猛吸一口氣,走來的軍陣竟連長槍的鋒芒都排成一線,軍士如槍林推進,似乎沒有任何敵人可以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這當真還是大明的軍士嗎?

  自己才離開都督府幾年時間,才沒有去軍營幾年,軍士竟然變得如此強大,如此威嚴?

  一個個百姓盯著這一幕,聽著那啪啪打在地上的腳步聲,升起崇敬與敬佩!

  無數人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被歷史貶低了無數年,和罪犯一個層次的軍士,終于贏得了徹底的改觀,他們的地位已不再是什么兵油子,不再是什么沒地方去才當兵的那一群人,而是真正的威武之師,是百戰之師!

  朱棣看著走來的長槍第一軍陣,深吸一口氣,喊道:“長槍如林,攻伐四方。猛士衛國,壯哉大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