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之拉著崇禎南遷 > 第994章 留學生
  “說來聽聽,什么事啊?”

  朱慈烺好奇的詢問,傅山不敢怠慢,他趕緊解釋道。

  “陛下,并非是甚大事,無非就是,關于西洋諸國,往我朝派留學生的事情。”

  聽罷,傅山不敢怠慢,趕緊回答道。

  朱慈烺臉色頓時一變,有些古怪。

  無他,在穿越過來之初,朱慈烺實際上,是生出來心思,往歐洲諸國,派留學生的,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夠成行。

  其中,主要原因是,現在的歐洲,雖然有所謂的“大學”,但卻沒有一座,真正意義的大學。

  哦對了,金陵大學。

  可以說,是這個時空,第一座,具備現代意義的大學了。

  因為現代高等學府,他不僅僅傳授,以往的知識,他還進行研究,創造。

  沒成想,朱慈烺沒能夠,往歐洲派成留學生,時至當下,歐洲諸國,竟然想往,大明朝派留學生了,這也是,傅山會過來,向朱慈烺詢問建議的原因。

  大明朝的金陵大學,乃是大明朝的最高學府了。

  想要進這所大學,只有三種方式。

  最基礎的一種方式,也不考驗家庭背景,財力的。

  那就是,靠自己了。

  努力。

  努力。

  再努力。

  當一個被后世官方公然嘲諷鄙視的“小鎮做題家”然后大腦再拼命的超頻,再加上祖墳冒一冒青煙,然后考上。

  這個是非常難的,也是底層學子,唯一的出路。

  因為他們都是統一試卷,統一考題,統一錄取分數,沒有任何差距,南京,上海等地的戶口,也不至于,能夠低分錄取。

  河南,河北戶口,也不至于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被錄取。

  畢竟,大明朝也沒戶籍制度,這種因為戶籍,而形成的變相種姓制度,在大明朝不可能發生的。

  至少,在各大學的錄取上,走考試這一路線的。

  還是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面,公平競爭。

  而除了考試外,考慮到大明朝,是一個資本主義,還有封建主義國家,還有另外一種不太公平的制度。

  那就是,那就是皇帝特批,有功將士,功臣之后,免試入讀。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方式。

  以及呢,倘若富商能夠一口氣損個幾萬兩銀子,也可以買入到金陵大學——他們捐的銀子,正好作為貧寒學子們的花銷。

  總而言之,這三種模式,就是大明朝,金陵大學招生的根本制度。

  大概也不可能發生變更了。

  未來可能更改的,或許也就是限制皇帝的權力,以及,提高富商捐款的額度。

  不過,這個招生制度里面,卻沒有提及留學生。

  實際上,在如今的大明朝內,也沒有留學生這一,在后世非常出名的群體存在。

  一是,這年頭,空間的距離,與交通工具的不使得,使得來自于非洲的高端人才,沒辦法進入到大明朝境內。

  第二,非洲的高端人才,在當下的大明朝這邊,只能夠被當成高端農具,進口大牲口使用,是沒有資格入學學習的。

  因為在大明朝的官方定義里面,他們不屬于人。

  他們屬于畜生。

  屬于跟牛馬,豬羊一樣的存在。

  被開除人籍了!

  所以,在后世印度,這些非常,常見的黑色高端人才,一年領大兩三百萬盧比,配三個印度三妹當學伴的家伙。

  在大明朝,是沒有出路的。

  別說是當留學生了。

  連人都算不上,倘若未來,在大明朝控制范圍內的黑人們,想要解放的話,他們最先一步,并不是廢奴——因為他們還不是人,他們先爭取,人這個身份。

  而除了非洲留學生外。

  歐美國家的留學生,也受限于空間的距離,和交通工具的落后,不好過來。

  不過,時至當下,隨著大明朝,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發達。

  已經有許多,歐美國家的人物,意識到了大明朝的先進所在,打算派遣,留學生過來,學習大明朝的,先進文化知識。

  然后回去,建設他們美麗的祖國。

  而這些人,也就找到了金陵大學的校長傅山。

  可惜的是,傅山哪有決定,去做這樣的決策啊?

  他索性,便借著,這個來覲見朱慈烺,匯報蒸汽機車研究情況,和鐵路事宜的機會,過來面呈朱慈烺,詢問朱慈烺的意見。

  “皇上,這些歐洲諸國,想往我朝,派遣留學生,其中,法國,英國,還有荷蘭,葡萄牙國,神圣羅馬國,就連羅剎國,也有。”

  “您看這個……”

  “這個嘛……”

  朱慈烺皺了皺眉,他也不知道,當如何決定這個問題。

  朱慈烺仔細思考了一下,后世的歐美諸國,好像并不禁止華夏的留學生。

  哪怕是,滿清之際,他們也不拒絕來自于滿清的留洋學童。

  不只不拒絕,反而,對于這些愿意留學的,他們是呈歡迎的態度。

  特別希望,滿清能夠派出來,留學生到他們的國家。

  這既有他們,想要將滿清,拉入現代文明社會的原因。

  也是出于他們的私心——在這些西方列強看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人口眾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因此,潛力無窮,在被打醒了之后,這頭醒獅的怒吼,會讓所有國家顫抖。

  所以,發展起來是遲早。

  再加上,西方國家也不是鐵板一塊,你拒絕清國的留學生,別人吸收了這些留學生,而歸國的留學生,肯定會傾向于他留學時的這個國家——這是肯定的嘛,人之常情。

  擱一個地方呆的久了,肯定會對當地產生威懾,進而受到影響。

  歷史上,清末民國出國的留學生,留的是哪,他們回來,就親哪一邊。

  這就使得,當時的各個列強,不僅不拒絕來自于滿清的留學生,擔心他們學習了自己的先進技術,反而對這些留學生,呈熱烈歡迎的態度。

  也就是滿清這種,把防漢作為首要任務的反動透頂混蛋王朝。

  要是換一個正常點的華夏王朝,或政權,光是借著這股東風,從一鴉到甲午海戰,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也崛起了!

  不過,歷史上的這點經驗。

  并不能夠,成為朱慈烺,打開國門,放留學生,進入到華夏的理由!

  原因很簡單。

  歷史上,西方文明為什么,敞開懷抱?

  讓滿清派留學生,學習他們的技術?而不是封鎖?

  根本原因就是。

  當時的西方列強,并非是鐵板一塊,英國佬本來,還想壟斷蒸汽機,可結果呢?

  法國人卻借著這股東風,搶占了大量的市場。

  同時,定遠,鎮遠,這種在當地,世界一流的主力戰艦,也可以通過市場上輕松買到。

  答案就是因為,你不賣,有的是人賣,倒不如,趕緊答應,做個人情。

  而現在的情況下。

  這種技術,是大明朝獨有的,知識,也是大明朝獨有的。

  大明朝是沒有競爭者的。

  他們想學,也沒地方學。

  朱慈烺倘若技術外流的話,也不會對大明朝,有什么好處——因為明擺著,這些西方列強,學會了大明朝這些先進技術,未來會怎么樣?

  會感恩戴德?

  不太現實吧。

  所以,在猶豫再三后,朱慈烺看向了傅山。

  “他們想派留學生,朕歡迎。”

  “皇上同意了。”

  傅山有些驚訝,他原本以為,朱慈烺會斷然拒絕的。

  可他還沒高興多久,朱慈烺卻又,笑呵呵地道。

  “先別太激動,朕雖然答應了,但是呢,朕要加以限制。”

  “第一,他們學習的科目有限。”

  “皇上的意思是?”

  “除了金融,商學,農學,水利,醫學,國學外,其余學科,一律不準他們參與!”

  “更不準,他們擅自偷學,一旦發現,即作為間諜,進行處決!”

  朱慈烺也不是說,什么也不讓他們學。

  只要不涉及到技術的,他們都可以學。

  哦對了,農業技術,水利技術,還有醫學技術,朱慈烺還是愿意讓他們學一學的。

  “皇上,只有這幾個學科嗎?”

  傅山迅速的記下了這幾個學科后,朝朱慈烺問。

  “對。”

  朱慈烺點了點頭,又話鋒一轉道。

  “第二,他們學習這個之前,要上三年的預科大學。”

  “預科大學?”

  傅山微微皺眉。

  “這個是?”

  “學習我朝文化的。”

  “首先就是語言,我朝的雅言,可不是他們西夷的那種,蟲魚鳥叫所能夠比的。”

  “我朝的雅言,他們學習,可是相當之不易的。”

  “怎么著,也得學個三年吧?”

  “而且,三年后,還要進行考試,考試通過后,才能夠進入到大學讀書。”

  說到這里,朱慈烺又頓了頓語氣道。

  “這三年的開銷,一切由他們自費,具體的銀兩嘛,你回頭計算一下,然后,按其十倍收取。”

  “這也太貴了吧?”

  傅山有些吃驚,朱慈烺卻拍了他一眼。

  “這有什么貴的?”

  “知識是無價的。”

  “而且,他們留學時的學費,也萬萬不能夠便宜了。”

  “一個學期,至少也得兩三千兩銀子。”

  說到這,朱慈烺又嘿嘿一笑說道。

  “對了,倘若他們,非得想學我大明朝的先進技術嘛,也不是不行。”

  “陛下的意思是?”

  傅山有些詫異,只見朱慈烺道。

  “這些工科之類的知識,他們倘若想學,支付學費就是了,不貴,一個學期兩萬兩銀子!”

  “他們要是真肯出這些銀子,就權當是給學校里面,提供研究之經費了。”

  “教授他們一些皮毛知識,然后真正的精華,不讓他們知道就是了。”

  “皇上,臣明白了。”

  傅山恍然,趕緊朝朱慈烺說。

  朱慈烺卻是在心底琢磨,自己這么操作的話,大概可以,嚴格的控制住知識外流吧?

  呃,朱慈烺實際上還是忽略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那就是。

  他可以控制留學生進來。

  但是,他沒辦法控制,在大明朝,學習了技術的高端人才出去。

  倘若這些西方國家許以巨利。

  再許出來幾個莊園,還有一群歐羅巴美人。

  想必大明朝這邊,還是會有一些,不得意的,不愿意給領導敬酒的高端人才,愿意往歐洲潤的。

  打算潤過去,讓別人給自己敬酒。

  在當地當大爺……

  這邊,朱慈烺在吩咐著傅山這些。

  位于南京北面的一片工廠群里面。

  一個叫蘇氏制銃廠,幾人匠人,正在設試著機器,老板則站在一旁,看著情況。

  大明朝的火器工廠是相當多的。

  這主要是得益于,朱慈烺當初,為了對付滿清,所以,大規模的派訂單,養活了一大群,在上下流產業鏈,靠生產軍火為生的工匠,工坊,工廠。

  不過,在隨著戰爭結束,進入到太平年間后,這些個原本猶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的工坊,大多都因為沒了訂單,所以,失去生路,干脆改行干別的了。

  不過,還是有幾十家,大小的工廠,成功的保存了下來。

  其中,有三大兵工廠,分別是鄭氏,沈氏,還有廣東。

  而蘇氏制銃廠,則只是一個小廠子,規模不大,員工也只有百十個。

  只能夠算小廠,接到的訂單也不多,主要也是靠做民間生意維生。

  由于大明朝并不禁止民間持槍,所以,走軍品競標,競爭不過大公司的小廠,就只好將目光,投入了民用市場。

  蘇氏制銃廠,就是這么一個小廠。

  他們年產量,只有大概一萬來枝,數量不多,但勝在一直有生意,為了擴大規模,廠長盯上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就是蒸汽機。

  眼下,看著安裝妥當的蒸汽機。

  蘇氏制銃廠的老板,蘇燦是忍不住感嘆。

  “有了這玩意,咱們的產量,就能翻許多了!”

  “老板,產量雖然翻了,可我們也得能賣出去啊,賣不出去,光有產量,又能如何?”

  “唉……”

  聽到這里,老板不由的嘆息一聲。

  是啊,光擴張產能,但倘若賣不出去產品,那又有何用?

  這幾年,大廠也盯上了民用的市場,他現在擴張產能,實際上也最在賭,倘若競爭不過大廠,份額被吃掉的話,那這機器,可就白買了。

  一想到這,他咬了咬牙道。

  “咱們拼一拼,把質量提上去,把名聲打上去,就不信賣不出去。”

  “另外,老宋頭……”

  “你也領著人,搞搞研發,看看能搞出來一些民用的新式火銃……”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