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寒門狀元 > 第801章 鳥未盡 弓不藏
  吳國公聽到這幾位國公的保證,他自然放心,便不再多言。

  京城,張嵩府邸。

  張嵩的書房內。

  張嵩剛剛下衙,一身官服還未褪下,便端著一杯溫茶坐于書桌之前,張世蕃坐在他書桌前的紫檀木椅上。

  張世蕃望著張嵩帶回來的情報,他手中不自覺的多用了幾分力氣,就連他的眉頭也稍稍皺起。

  “父親,陛下對這些武夫當真是照顧有佳。”

  “給這些武人信任,還不遺余力的給錢給糧,如今更是關心起這些卑賤軍士的死活。”

  “還要花費巨資為這些人培養軍醫。”

  “如此君賢臣忠的畫面,真是令人羨慕啊。”

  作為文臣,他們自然是不希望看到這種場景的,他們如今最想做的事情便是效仿英宗時期,奪了那五軍都督府的權。

  將這些武官全部貶為虛職,然后將軍事全部移交到兵部來。

  如此一來,文貴武輕,如此往復循環,只需兩代,那武人就再也比不上文人了。

  只可惜硬是出代宗那怪胎,讓當時某些文人的算計成空。

  而且還使得那些武人留了心眼,自代宗之后,處處防著他們文人。

  張嵩知曉自己長子的習性,亦知曉他心中想法,也明白他心中不忿。

  故而,他不疾不徐的放下手中茶盅,接著便抬頭瞧了張世蕃一眼,隨即開口道。

  “如今北方有女真之禍未解,大周時常受其騷擾,劫掠。”

  “東方的倭寇也不過才消停了一陣子,還不知這些人何時便會卷土重來。”

  “在吾大周之南,那些不遠千里橫跨海域而來的佛郎機,紅毛番又不時在我南方興風作浪。”

  “若非廣東水師奮力拼搏,只怕那是佛郎機人,紅毛番就要得寸進尺了。”

  “如今我大周群敵環繞,自然還未到鳥盡弓藏之時。”

  “所以陛下重信武官并非沒有道理的。”

  “今后就莫要再念叨了。”

  群敵圍繞,若是不重用武官,那是否會導致歷史重演?

  仁治皇帝非庸才,自然不可能會讓這種事情有機會發生。

  張世蕃聽到張嵩的訓誡,他心中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便一臉堅毅的回應著。

  “父親放心,孩兒明白。”

  “不過是見到陛下如此信任這些武夫發發牢騷而已。”

  幾日后,寧波府衙內。

  李時珍與萬密齋二人帶著最新制作好的醫學教材抵達府衙。

  得知消息的左典文早早就在門外等待。

  當他瞧見兩位神醫的身影,便立即主動上前迎接。

  “我奉大人之命,特來此地等候二位神醫。”

  李時珍二人一瞧左典文的面容,他們也知道左典文乃是葉軒墨身邊的首席師爺,皆拱手回禮答謝道。

  “有勞了。”

  會客廳內。

  得到消息的葉軒墨已然在此等候多時。

  “噠噠噠……”

  聽著門外由遠及近的腳步聲,他難耐心中激動,主動從位置上站起。

  李時珍二人望著葉軒墨那主動相迎的舉動,他們臉上的笑容越發燦爛。

  一邊將手中的醫學教材遞給葉軒墨,一邊朝著葉軒墨鄭重的行禮。

  “子義,幸不辱命!”

  葉軒墨表情平淡的看了一眼李時珍遞過來的醫學教材,就將其放到了一旁,接著便拉著李時珍二人寒暄起來。

  這教材就放到這里,反正也跑不了。

  反倒是這二位神醫應當拉攏一二。

  “有勞各位醫者了,這段時間各位當真是辛苦了。”

  李時珍二人觀察到葉軒墨這般舉動,他們心中升起一股被重視的喜悅。

  “子義,你還是先看看這醫學教材吧,要不然我二人心中忐忑,不知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葉軒墨聞言,他這才朝著二人拱手示意,隨后才翻開手邊的兩本醫學教材。

  當葉軒墨看到這兩本醫學教材上記載的內容時,他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這個時候的大周傳統醫術大多數都還有傳承。

  今后的學子若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優化,那傳統醫學必將走出一條新的出路。

  閱罷,葉軒墨合上手中書本,望著自己面前的李時珍二人點頭道。

  “就定此書為第一版的醫學教材。”

  說完之后,葉軒墨轉頭看向自己身邊的左典文吩咐道。

  “公臺,通知各縣,開始招生吧。”

  左典文聽到葉軒墨的安排,他面色有些擔憂的看了葉軒墨一眼,嘴唇微抿,似是有什么話想說。

  葉軒墨敏銳的觀察到左典文的眼神后,他便直接開口道。

  “公臺,可是有何為難之處,但講無妨。”

  左典文聞言,他便拱手行禮道。

  “子義,我尚有一慮不解,我等培訓這些醫學子弟,還不收各位學子的學費,優秀者還會賞賜金銀。”

  “其原因是這些學子今后在學有所得,便會被我等放于各鄉村,城鎮,為這些百姓提供便利的診療。”

  “我知你對這些人的升遷亦有完善的想法。”

  “只是,我觀這些醫者有半數皆為儒醫,若是到時候那些學子在學習時轉投科舉一道,如之奈何?”

  儒醫的概念源自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說。

  至于儒醫的理論,則是源自于《周易》,由《周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傳統中醫學系統。

  在這個時代來說,儒醫就是指讀書人出身的中醫。

  對于儒醫發展而言,最關鍵的便是宋朝,宋朝的多數文人廣泛涉獵醫學領域,通曉醫學。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政和七年……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與疾病,謂之儒醫。”

  一想到這里,左典文還忍不住的瞥了李時珍一眼,這位便是最典型的儒醫了。

  李時珍這位在取得秀才功名,幾度想要沖擊舉人功名失敗,這才心灰意冷的轉投醫學。

  李時珍在感受到左典文的目光時,他自然明白左典文擔心的地方在哪里。

  他是擔心這些學生在懂得識文斷字,通曉經書之后,他們便不想繼續在醫學一道上繼續探索,而是轉頭參加科舉。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