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老子扶貧三年,這是大秦? > 第532章 劉邦,其實一開始只是炮灰!
  “知道就好。”

  趙龍說道,“那你不知道后面這個楚懷王二號了?”

  “那自然不知道。”

  嬴政聽了,自信的搖了搖頭。

  我知道就有鬼了!

  “這個楚懷王二號,他叫熊心。”

  趙龍說道,“可以說,半生放羊,半生被放羊。”

  嗯?

  什么玩意?

  半生放羊,半生被放羊?

  嬴政聽了好笑問道,“先生,這話是什么意思?”

  “這個,他前半生是真放羊。”

  趙龍笑著說道,“前半生的時候,他就是個放羊娃,無憂無慮的,雖然也不富貴,但也算可以吧。”

  說著,趙龍繼續說道,“可是后半生的時候,他被項梁找到了,立為了楚王,也成了一個標桿,結果呢,一直都是傀儡。

  好不容易等到項梁被章邯殺了,楚懷王那個激動啊,趕緊親自趕到定陶,接管了項梁一切的軍權軍隊,然后重用自己的親信,把自己的人破格提拔,讓他們掌控大局。”

  “嗯?這不是挺好?”

  嬴政聽了,不解問道,“這還怎么被放羊?”

  “可關鍵是沒笑到最后啊。”

  趙龍說道,“他掌控大權之后,命人西征,結果挑選的是劉邦,命人北上救趙,結果挑的人是項羽。然后還放言出去,先入關中者王之。”

  嘶?

  命人西征,挑選的是劉邦?

  命人北上,挑選的是項羽?

  聽到趙龍的話之后,嬴政和李斯的嘴角都是一陣微微抽搐。

  “那他眼光是夠厲害的……”

  嬴政玩味一笑。

  你特么還真是個人才!你這眼光簡直無敵啊!

  真是什么都讓你給攤上了!

  “其實這熊心的遭遇,只能說,命就得這樣,你逃都逃不掉,改也改不成!”

  趙龍繼續說道,“因為當時一開始的時候,不管是讓劉邦西進,還是讓項羽北上,那都不算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是這兩個很不可能完成的人,到最后卻偏偏把不可能的事情都給做成了,那就很操蛋了。那就只能說,你的命,就是這么回事,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

  “哦?如先生所言,這劉邦西進的時候,不容易?”

  嬴政聽了,馬上問道。

  “那當然了。”

  趙龍笑著說道,“你以為天大的好事能落到劉邦的頭上?當時楚懷王在彭城要讓人西進的時候,那時候秦國在彭城以西布置的兵力和防備,那都是相當的壯觀。”

  “哦?還相當的壯觀?”

  嬴政聽了,頗為意外。

  “是啊……”

  趙龍說道,“因為滎陽當是不一直都是大秦屯糧和調兵的重鎮嗎?”

  “這倒是……”

  嬴政聽了點頭說道,“滎陽地處的位置過于特殊,只要能掌控滎陽,就能俯視中原,而策動六國之地。”

  “嘿,你還懂這個呢?”

  趙龍聽了笑著說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秦朝圍繞滎陽還有以西,都布置了不少的兵力。

  一開始陳勝吳廣還有周文都想攻破滎陽掌控天下的,結果都失敗了。而陳勝吳廣失敗之后,秦朝就加派了兵馬,鞏固了滎陽以西不少的城池,只要有軍隊再次西進,那攻破不了滎陽,你就得擔心自己腹背受敵,截段糧草的可能,而前面還有那么多的城池把守著,每一個都是退可守進可攻的,你能順利西進嗎?那是不能的……”

  “嗯……確實是如此。”

  嬴政聽了,點頭說道,“這也是大秦一統之后,為何要在滎陽如此布置的緣故。”

  滎陽這個地方,在山東六國的布局中,幾乎算是天下之中。

  只要這個位置能被把控好,那么就能飛快的輻射周邊。

  而且,滎陽本身也是屯兵眾多的,是最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

  周文和吳廣當初就是因為攻打滎陽死活打不下來,周文就不得不西進,然而,因為還有一個函谷關在,周文才只能輕裝簡行,結果,因為輜重也沒有,糧草也不足,結果不可能打一場正面大決戰,所以才被章邯反過來沖鋒,直接潰敗!

  這都是有原因的……

  “可如先生你所言……”

  一旁,李斯聽了,不禁問道,“大秦在滎陽以及西方布置這么多的城池,劉邦不也應該攻破不了么?”

  “是啊,正常來講就是這樣的。”

  趙龍說道,“關鍵是楚懷王當初也沒給劉邦多少人,只有五千人!”

  “才五千?”

  “是啊……”

  趙龍說道,“楚懷王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么說的,我出五千人,讓人西進,只要能先進關中,那就給他封王。”

  我特么?

  聽到趙龍的話,嬴政一陣好笑無語。

  這不是在放屁嗎?

  “這確實是像以卵擊石啊?”

  嬴政嘆笑一聲。

  “至少一開始,那絕對是這樣的。”

  趙龍說道,“所以,只能說劉邦西進關中,那是占滿了天時地利人和,五千人到最后進關,到占據關中,足足好幾萬人,擱誰誰能有必勝的把握?”

  沒錯,換句話說,這五千人是干什么的?

  是楚懷王想要讓人帶著西進去吸引秦朝火力的,炮灰!

  劉邦,就是那個炮灰!

  還是主動站出來的炮灰!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