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 第四百三十九章 明軍最后的精銳
  洪承疇想要在天津打一場戰略決戰,而且還不是單純的守城作戰,而是一場覆蓋守城,大規模野外戰斗的會戰,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手中的騎兵優勢重創楚賊。

  而很不巧,對面的楚軍統帥李成通陸軍上將,也想要通過一場大規模的會戰,一舉滅敵,進而徹底的解決北直隸一帶的戰事,緊接著迅速推進到山海關一帶,避免后續可能出現的東擄入關帶來的風險。

  雙方的戰略目的不一樣,但是卻是導致了他們做出了共同的選擇。

  七月二日,楚軍第三軍匯集在天津以南大約七十公里外的青縣里。

  隨后多日,楚軍的騎兵部隊和明軍騎兵部隊在天津到青縣的這一片區域里多次交戰,互有勝負。

  七月六日,得到消息后調轉方向增援而來的第二軍各部三萬余人也抵達了青縣。

  此時,青縣周邊地區,匯集的楚軍兵力已經有兩個軍,包括了三個新式師,兩個舊式師,三個騎兵旅,兩個大編制的臼炮團以及一個重炮團。

  總兵力達到了八萬人左右。

  這個兵力,其實和對面洪承疇手底下的戰斗兵力差不多,洪承疇雖然號稱二十萬大軍,但實際上總人數也才十二萬人出頭,如果拋開那些民夫青壯的話,作戰兵力其實只有八萬人左右。

  雙方在兵力對比上,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楚軍在騎兵上略有不如外,在步兵和炮兵上,不管是從士兵素質還是從裝備水平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騎兵方面,楚軍方面的騎兵主力是三個傳統騎兵旅,總數大約四千騎,這四千騎兵都是傳統邊軍騎兵模式的騎射騎兵,其中大部分都來源于江北投誠的邊軍騎兵。

  此外還有五個師屬騎兵團,而楚軍里的師屬騎兵團一直都是數量少而且質量差……,這五個師屬騎兵團加在一起也才兩千多騎,其中大部分都是半吊子,還有部分大約五百多是配屬了短管遂發長槍的火槍騎兵,另外一千五百多騎,則是配屬遂發手槍,馬刀的輕騎兵。

  楚軍在青縣一帶匯集的騎兵總數,大約在六千五百騎左右,數量上遠遜于對面的明軍騎兵。

  精銳騎兵戰力上,也是有所不如。

  楚軍的三個騎兵旅的四千精騎,還是很難和祖大壽麾下的四千關寧鐵騎相提并論的,不過差也差不到那里去。

  而在普通騎兵上,楚軍因為大規模采用騎兵手槍以及騎兵長槍,有時候打起來撲成狗,被敵人一個沖鋒就被沖散了,而有時候用得好了也挺好用的。

  騎兵之間的對比和交戰,楚軍整體上處于下風,但是也沒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真打起來還要看雙方將領對騎兵運用,誰也不敢說就有絕對把握。

  但是,除了騎兵上有所劣勢外,楚軍在其他方面都占據幾乎絕對的優勢。

  火炮上,楚軍五個師的師屬炮兵,再加上兩個臼炮團以及一個重炮團。

  臼炮這種東西,盡管在大規模野外會戰,尤其是遭遇戰里沒啥大用,但是如果后期楚軍一路順利殺到天津城下,和對方進行比較漫長,對眾多據點進行吩咐爭奪的時候,這些臼炮可就能夠發揮出來巨大的作用了,一陣臼炮炮擊過去,什么堡壘據點都得被炸成碎片。

  處于同樣情況還有重炮團里的八門十四斤加農炮,這種火炮本來是為海軍戰艦而研發生產的艦炮,后續也用于部署各沿海沿河炮臺,作為要塞火炮使用。

  身管倍徑足足有二十五倍之多,口徑達到了一百三十五毫米,采用青銅鑄造的火炮足足兩噸多,全炮還要更重一些。

  除了十四斤加農炮外,重炮團里還有十六門九斤加農炮,這個九斤加農炮雖然口徑和陸軍的九斤野戰炮一樣,都是一百一十五毫米,不過炮管更長,身管倍徑達到了二十四倍,這玩意其實也是海軍戰艦上或要塞上用的加農炮。

  不過在東進戰役開始,陸軍方面就陸續把這些重炮用于攻城作戰,北伐戰役同樣也準備了一批這種重炮用于攻城,在揚州戰役,淮安戰役里都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北上的時候,這個重炮團被編入了第三軍北上作戰。

  這些重炮,是楚軍為了幽州城攻堅戰乃至后續可能的入遼東作戰而準備的。

  除了八十多門四十八斤臼炮以及二十二門重炮外,剩下的則是大批師屬火炮了。

  而這些師屬火炮,其實才是即將爆發的天津會戰里的主力火炮,那些什么重炮,大口徑臼炮看著威力大,似乎很牛逼一樣,但是這些火炮都有著缺陷。

  臼炮精度太差,而且機動力不咋地,射速更是非常的緩慢,除了圍城攻堅戰里能夠讓這些大口徑臼炮,擁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裝填射擊,并進行幾乎毫無精度可言的覆蓋式炮擊外,在其他戰場里能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重炮倒是不存在精度差,射速慢這些缺陷,但是機動性實在太渣。

  在路況良好的官道上進行機動都還好,用多一點騾馬總能拉著走。

  但是誰家打仗,專門奔著官道去的啊……

  大部分戰斗,尤其是野外會戰,那可都是在荒山原野里,這些地方可沒有什么成型的道路,你想要把好幾噸重的重炮拉倒前線,基本都要當場修一條路出來,然后再構筑炮兵陣地開火……說不準前頭仗都打完了。

  這也是楚軍為什么要把野戰炮和加農炮分的清清楚楚的緣故,彈重都是九斤,口徑都是一樣的一百一十五毫米,但是九斤野戰炮是編入師屬炮兵團,九斤加農炮卻是被編入了獨立重炮團。

  楚軍里的九斤野戰炮,身管倍徑不過十八輩,并且因為倍徑小,膛壓也小,所以炮管要更薄一些,全炮重也就一噸多而已,而必要時候還可以把前導車里部署的彈藥箱給拆下來,進一步減輕全炮重量。

  大幅度減輕的這種火炮,哪怕是在沒有成行道路的原野上,也是能拉著走的,頂多就是前面騾馬拉,后頭炮兵推而已……

  至于五斤野戰炮就更輕便了,只有十八倍身管倍徑的這玩意戰斗情況下,才七八百斤重。

  平時里如果不考慮騾馬的損耗,其實一匹馬都能直接拉著在平坦官道上行軍……在作戰的時候,哪怕前頭沒路,甚至要上山,頂多幾匹馬再加上幾個士兵后面推,都能直接拉著走……

  實在不行,多個炮兵們聚在一起,都能直接扛著走……

  再有就是兩斤半野戰炮,這東西在楚軍里都已經不屬于師屬火炮了,而是屬于團屬火炮了。

  甭管是新式師還是舊式師,都是直接配屬到了各步兵團,平日里作戰的時候,更是直接下方用于支援步兵營級別戰斗。

  這東西更輕,全炮重才五六百斤……戰斗狀態下單炮更是只有區區三四百斤,等到了戰場上進行短途機動的時候,楚軍往往都不用騾馬,而是炮兵們直接就推著走了……

  而這些輕便的野戰火炮,才是楚軍各種戰斗力的最大依仗和底氣,尤其是在野外戰斗時候,這些野戰火炮非常的好用。

  而上述的三種野戰炮,第二軍和第三軍一起,總數達到了三百多門!

  遠遠超過了對面明軍了七八十門長管火炮的數量。

  在火炮上,楚軍是占據了絕對優勢的。

  此外在步兵上,楚軍其實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綜合素質方面,以楚軍的豐厚伙食待遇,隨便領出來一個從軍半年以上的老兵,那都是一身肌肉,負重小跑幾百米都是輕而易舉的。

  而體能帶來的是戰場上更加優良的負重機動能力。

  雙方列陣作戰的時候,一方的士兵穿著盔甲連機動幾百米都費勁,而另外一方面同樣穿著盔甲,扛著武器一口氣能走上幾千米,這將會導致體能差的一方,無法及時跟上陣型上的變化,最終被敵人找到破綻。

  冷兵器作戰也好,火槍時代也好,步兵作戰打的就是陣型,一旦陣型出現破綻乃至被克制,那么距離被擊敗也不遠了。

  楚軍的步兵擁有巨大的體能優勢,還擁有更加良好的裝備優勢。

  這一點從楚軍里一線戰斗兵員,披甲率達到百分之百就可以說明。

  不管是火槍手還是長矛手,楚軍里的這些一線步兵們都是清一色披甲,前排長矛手身披全身重甲,后排長矛手穿普通全身甲,火槍手穿半身輕甲。

  而這些盔甲,哪怕是半身輕甲,其實都是清一色的布面甲。

  反觀對面的明軍,披甲率可就要低得多,哪怕是他們之中最為精銳的祖大壽所屬四千精銳騎兵,他們都沒能夠做到每一個騎兵披甲。

  至于步兵們,往往只有親兵,基層軍官這些人才會有重甲,部分戰兵會有普通輕甲,還有一些則是純粹的棉甲。

  第一騎兵旅之前在靜海縣一帶襲擊了一支大約千余人,由天津往靜海而去的明軍偏師,戰后統計的明軍死傷者以及戰俘里,至于百分之三十左右披甲,剩下的連棉甲都沒有……

  而這,已經是明廷最后的精銳了。

  除了騎兵有所劣勢外,楚軍在炮兵以及步兵兩項上,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這也是李成通陸軍上將在第二軍抵達并休整了數天后,繼續率軍向天津進軍的重要底氣。

  七月十日,李成通率領第二軍、第三軍沿著運河繼續北上。

  雖然雙方此時還隔著好幾十公里,甚至中間都還隔著一個靜海縣城,但是雙方都知道,這一場大戰已經正式拉開了帷幕!

  七月十二日,得知楚軍主力殺向靜海的時候,洪承疇傳令祖大壽、吳襄率領騎兵四千、步炮六千,一共萬人關寧鐵騎迂回出擊,截擊楚賊后方后勤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