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 第七百八十五章 非洲的京觀
  哈來爾隨同印度軍團第三團的士兵們被調到了非洲后,在摩加迪沙進行了換裝以及適應性訓練。

  不過因為他們之前使用的已經是出口版的燧發槍以及出口版的野戰炮等武器,相應的戰術也是楚軍里的步炮協同,步兵線列戰術。

  這些戰術和楚軍正規軍里的戰術其實都是一樣的,因此印度軍團第三團的士兵們進行適應性訓練也很快速。

  只需要適應并掌握了火帽擊發槍的操作基本就差不多了。

  倒是哈來爾這種低級軍官們,還要進行額外的學習。

  畢竟武器的不同,導致戰術細節上是有所變化的,以往哈來爾習慣的是己方的炮兵在五六百米左右的具體給己方提供火炮支援,但是現在呢,炮兵支援往往在一千多米就開始展開。

  這也就使得了步兵們推進,展開隊列的距離,節奏變化也不一樣。

  這些東西,軍團里的普通印度士兵們不用了解,他們只需要聽從命令作戰就行了。

  但是哈來爾這個低級軍官卻是要了解的,畢竟他是副哨官,也是需要配合哨官進行指揮作戰,并且在有必要的時候率領數十人的規模單獨作戰呢。

  在摩加迪沙進行了為期一個月左右的適應性訓練后,哈來爾他們這才開始執行第一次作戰任務。

  這一次的任務很簡單,主要是打擊一個距離摩加迪沙數十公里外的土著部落。

  根據上級通報的消息,說是當地有個土著部落不服教化,不僅僅拒絕開放領地市場,而且還武力驅逐了前往貿易的一支楚國商隊。

  為此,上級決定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順帶來個殺雞儆猴,威懾東北非地區里的諸多亂七八糟的土著部落。

  讓他們知道,東北非地區的真正主人是誰!

  哈來爾接到命令后,隨同其他數百名印度軍團的士兵出擊。

  執行這一次作戰任務的一共有三個步兵哨,還有一個炮兵哨,一個騎兵隊,一個輜重隊,總兵力約六百三十多人,變成一個小規模的混成營,由大楚帝國陸軍上尉田英光指揮。

  這種規模的多兵種混成編制,也是楚軍在執行一些小規模戰斗時候經常使用的小規模混成營編制。

  基本的兵種都有,可以單獨作戰。

  畢竟打仗的話,是需要多兵種配合的,不可能單一兵種就能發動作戰了。

  如單獨把步兵拉出去打仗,對面只需要擺上幾門老舊的前裝滑膛炮,都不用性能太好,那么就能夠給己方步兵造成極大的威脅。

  然后還有敵人的騎兵也是極大的威脅。

  為了防備這種威脅,也就需要己方的炮兵和騎兵了。

  多兵種出戰,物資消耗也大,自然也就需要專業的輜重部隊來負責后勤問題。

  哈來爾他們這個小編制的混成營離開摩加迪沙后,在當地土著向導的帶領下走了四天時間,這才抵達預定地點。

  之所以花費了足足四天時間,才走了四十公里左右的路,除了不熟悉地形,道路外,更重要的是當地的道路實在太差。

  基本沒有寬闊的馬路,只有一些小道,甚至大部分時候走的都是野地。

  人員和騾馬徒步前行還可以,但是火炮以及運輸輜重的馬車機動起來就比較困難了,由此造成了前進速度緩慢。

  不過就算行軍速度緩慢,他們也沒有說放棄火炮和輜重,采取輕裝前進的方式。

  楚軍打仗,這不帶足了火炮和炮彈,那是不可能的。

  沒有火炮還怎么打仗?

  印度軍團雖然只是一支仆從軍,但是他們的指揮官卻是楚國人啊,而且還是正兒八經陸軍軍官學校里出來的,因此打仗的時候自然是能帶多少火炮就帶多少火炮。

  不過數百人規模的仆從軍,就帶了足足六門火炮,其中四門為二十五年式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兩門二十年式一百一十五毫米輕型榴彈炮。

  這兩種火炮在楚軍里,一般裝備山地叢林部隊或海外部隊,本土山地,叢林,海外地區等交通不便的地方。

  主打的就是輕便,并且可拆卸馱運。

  其中的六十五毫米野戰炮,盡管威力不咋地,而且受限于口徑比較小,也只能使用實心炮彈,但是因重量很輕,機動非常的方便,因此從大楚帝國統一戰爭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承順三十年,依舊還是大楚帝國陸軍里不可或缺的主力火炮。

  這玩意看起來威力小,有效射程也就幾百米左右……但是你架不住人家輕便啊,打仗的時候關鍵時刻,連挽馬都不用,隨便給兩個炮兵就直接拉上去了。

  遇上山地地形的時候,還能直接拆了進行馱運,沒有托馬的時候,炮兵們都可以分開來扛著走……

  而且其威力看似小,但是這也是和楚軍其他中大口徑野戰炮相對比,但實際上用來對付土著已經足夠用了。

  如二十五年型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放列全重只有兩百一十公斤,炮管、炮架、車輪等都可以進行拆卸,然后用挽馬進行分別馱運,。

  但是你別看它輕便,實際上該火炮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四百米。

  這說的還是有效射程,如果不怎么講究尊頭以及大殺傷力的話,其實在六七百米的距離上開火也沒啥問題,只不過是命中率有所下降,實心彈的末端動能不太足而已。

  從實際威力來說,楚軍的二十五年型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其實和歐洲諸多國家里的六磅級別的野戰炮也差不多了,但是機動能力還有射速卻是遠超他們。

  所以這東西看似威力不咋地,但是在楚軍里,尤其是在基層的將士們手里是很受重視的。

  哪怕是可以發射榴彈的115毫米輕型榴彈炮,這種專門為了團級部隊研發裝備,可以曲射的輕型火炮也取代不了六十五毫米野戰炮的戰術地位。

  因為楚軍基層部隊對六十五毫米野戰炮情有獨鐘,楚軍在過去三十年里一直都在持續改進,并廣泛裝備該系列火炮,目前的兩種最新改進型就是:

  平原型的二十四年式六十五毫米野戰炮,重三百五十公斤,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五百米;

  山地型的二十五年式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重兩百八十公斤,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四百米。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線膛武器逐步成熟后,恐怕不用多久六十五毫米前裝滑膛野戰炮就要和其他的前裝滑膛炮們一樣逐步退出戰爭舞臺了。

  畢竟兩者的爆炸威力,射程,精度方面差距實在是太大。

  承順三十年秋,河北武器公司已經報告,他們持續改進的七十五毫米后裝線膛野戰炮,在改進了鋼制炮管材料和工藝后,已經初步解決了炮管承壓以及膛線耐磨問題。

  困擾后裝線膛火炮的炮閂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河北武器公司研發的后裝線膛火炮,主要是橫楔式炮閂為主,但是因為加工還有一些設計細節上的問題,導致氣密性其實不咋地。

  遠不如江南武器公司當涂重炮廠所搞的螺式炮閂氣密性好。

  只能說勉強夠用。

  嗯,這也是河北武器公司開發的后裝線膛炮,只有七十五毫米口徑,并且采用的是金屬彈殼定裝彈……

  某種程度上來說,河北武器公司的七十五毫米后裝線膛火炮,其實是效彷他們自己的十八型后裝步槍的一些設計原理,然后進行放大改進后搞出來的這么個玩意!

  所以天然也就具備了口徑比較小,并且采用金屬定裝彈這兩個特征……不然搞不定。

  然而這些看似缺陷的東西,卻也讓他們更快的拿出來了成品,并通過了軍方苛刻的實彈射擊實驗。

  目前雖然還沒有定型,但是距離也不遠了,樂觀估計到明年的時候,陸軍就能夠拿到第一批樣炮進行各種試驗了。

  他們很有希望拿到軍方第一批大規模的后裝火炮訂單!

  整體進度以及前景比國內的其他四家武器公司快多了……湖廣、陜甘以及兩廣這三家武器公司,連炮管壽命的問題都還沒解決呢。

  江南武器公司炮管倒是沒啥問題了,并且已經應用到了目前在產的海軍用前裝線膛火炮上面,但是他們的漏氣問題一直沒能解決。

  他們搞出來的螺式炮閂看似前景美好,尤其是適合中大口徑,采用分裝彈藥的重炮,但問題是還沒搞出來啊……

  整體來說,大楚帝國的后裝線膛火炮研發進度還可以,短時間內看不見大規模服役的希望,但是等兩三年估計就能小規模實驗性裝備,五年后基本就能實現批量裝備了。

  不過那都是以后的事,而且就算是楚軍換裝最新式的后裝線膛炮,那也是從甲等戰備師里開始換裝,并且還是先本土開始,然后是海外的甲等師,一步一步來。

  如此情況下,想要輪到駐防非洲這邊的正規軍裝備最先進的后裝線膛炮,還不知道得什么時候呢。

  這說的還是大楚帝國陸軍里的正規軍,嗯,特指的是甲等師和乙等師。

  至于丙等師這些地方守備部隊就更難了。

  而仆從軍印度軍團……駐防印度當地的印度軍團,二十年內估計都沒指望。

  非洲這邊的印度軍團第三團或以后類似這種情況仆從軍,估計待遇會好一些,但是也得在一大票甲等師和乙等師之后才能裝備。

  如此情況下,對于印度軍團第三團而言,前裝滑膛炮這種看似老掉牙的武器,保守估計還得用十年以上!

  嗯,前提是十年后印度軍團還存在……

  楚軍高層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對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有好感的,印度軍團這支仆從軍,是受到了印度守備司令部的支持以及第二十四軍軍部的支持才得以建議。

  本土金陵方面則是不太關心,談不上支持或反對。

  畢竟其他地方的海外駐軍,其實多少也會利用當地的土著搞一些仆從軍性質的武裝力量,只不過沒有搞什么正式編制而已。

  如南洋守備司令部那邊,之前就從暹羅招募了數千名土著青壯,給他們配發了武器,然后派到了婆羅洲那邊和當地的土著們進行作戰,只不過沒有給什么正式編制,只是以武裝護衛的名義而已。

  至于說招募土著青壯充當后勤人員,這就更是常見了,基本上每一次在海外的軍事行動里,楚軍都會在當地招募青壯充當后勤人員的。

  畢竟楚軍可以從國內本土調集軍隊過去,然而卻是不能調集大量民夫青壯過去啊,成本太高,劃不來。

  更別說沒有什么武裝,自保能力的后勤民夫,遭到襲擊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大規模的傷亡,楚國方面自然舍不得讓自家子民去當炮灰送死,因此征召當地土著青壯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哪怕是到了非洲也不例外,哈來爾他們前進的時候,后頭也跟著一批楚軍從當地里征召的青壯民夫呢,這些民夫們將會為哈來爾他們運輸大批的糧食彈藥,供應大軍一路所需。

  這一次楚軍針對當地土著部落的討伐作戰,除了十多名楚軍軍官和三十多名楚軍士兵組成的營部衛兵兼督戰隊外,剩下的都是印度仆從軍士兵以及當地的青壯民夫。

  一千多人里,只有五十人不到的楚國人。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海外擴張里的一個重要轉變,那就是盡可能的減少楚國人自身的傷亡,開始大規模利用土著來當炮灰去完成各種低烈度,傷亡大的作戰任務。

  這種情況談不上好壞,只是根據時代的變化而做出的一些變化而已,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變化,來哈爾這種土著出身的人,才能夠抱住楚國人的大腿,擺脫昔日的貧困。

  行軍四天后,印度軍團第三團順利抵達當地一個不知道叫啥名的土著部落……這個部落自然是有名字的,但是當地土著的語言繁雜難懂,而楚國人也沒心思和他們來一場什么文化語言上的交流。

  所以直到戰斗爆發了,其實楚國人也好,哈來爾等仆從軍士兵也好,都還不知道自己的敵人叫啥……

  但是這不重要。

  語言無法交流就無法交流唄,只要槍炮能交流就行。

  一陣炮擊過去,再來上幾輪排槍,對面的土著部落當場就跪了,接下來就是搜集戰利品的時間,來哈爾運氣很好,從一個土著頭領模樣的土著尸體上,搞到了一把鑲了不少寶石的匕首,還有一些黃金飾品。

  其他人或多或少也有收獲。

  搜刮完了戰利品,把敵軍戰死者的頭顱割下來搞個好幾米高的京觀,以彰顯楚軍威武,威懾其他土著部落之后,大軍押著兩千多名青壯戰俘返回。

  摩加迪沙那邊正處于大建設的階段,當地作為楚軍在東北非地區里的最大軍營,同時也是艦隊的補給港口,各種物資中轉港口,急需大量的勞動力用來修筑港口以及其他各類建筑。

  嗯,哈來爾他們這一次出征,除了彰顯武力以威懾其他土著部落外,也是為了抓點戰俘回來去干活。

  這么大個港口的基礎建設,所需要的勞動力可不少個小數目,而楚軍顯然不可能用自家士兵來搞,也不可能大老遠從其他地方調運建筑工人過來,所以也只能使用戰俘了。

  嗯,大楚帝國在海外的大部分沿海港口城市,基本都是戰俘修起來的。

  當然,必須著重說明的是,大楚帝國自詡為地球上唯一的文明國家,楚國人為文明人,一直都是嚴禁奴隸制。

  甭管是本國人還是什么土著之類的,只要是在大楚帝國控制區里,都不準出現奴隸或奴工之類的。

  所以,海外領地里修筑各種基礎設施,或在種植園里耕種的并不是奴隸,而是戰俘!

  戰俘是戰俘,奴隸是奴隸,兩者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楚國人,還是要臉的!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