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六百四十二章 潮落潮生渡口風
  趙翼暗自得意的從信封中抽出趙新的親筆信,只掃了一眼,便不由「咦」了一聲。坐在他身后的兒子趙廷彥忍不住探身一看,也露出了驚訝之色。

  趙新的這封信要說內容上其實沒什么,白話居多,而且大都是贊揚之詞,他說趙翼是「有經世之略,然而未盡其用」,又說袁枚「才雄學博,不屑寄人籬下」等等。其實以他如今的地位本不必如此,不過為了給汪中面子,給北海鎮的新科舉壯聲勢,總要配合一下。

  當然如果只是這些倒也罷了,頂多讓袁趙二人暗暗得意,最主要的是他那一手硬筆字引起了趙翼的興趣,頗有耳目一新之感。

  要知道明清時代但凡在科舉上成就的人,無不是寫的一手好楷書,也就是館閣體。雖說這玩意千手雷同,毫無個性,但卻是讀書人安身立命的入門功夫。

  令趙翼驚訝的是,趙新的這封信通篇都是用小楷寫成,雖說看上去不像是毛筆寫的,但依然寫出了毛筆的筆意,頗有歐楷的味道。每個字的筆劃雖然纖細,但字跡剛勁有力,飽滿緊湊,偶爾放縱舒展之間,又如長槍大戟,一看就是下了多年功夫的。單就這筆字而論,拿一個秀才輕而易舉。

  好吧,趙新他爹要是在場,一定會覺得很欣慰,當初用大巴掌逼著兒子臨摹了十年的鋼筆字帖,總算沒白費工夫。事實上趙爸當年是打算讓趙新進體制內工作的,有筆好字絕對會受重視;奈何趙新實在不喜歡那個氛圍,呆了兩年就辭職了。

  此時一旁的袁枚也覺出不對勁,便湊過來端詳了片刻,不由嘖嘖稱奇。他忍不住對徐大用問道:「恕老朽孤陋寡聞,這樣的寫法還是頭一次見到。敢問貴上的書法跟何人所學?」

  徐大用哪懂書法啊,他那筆蛛蛛爬的字還是這幾年硬著頭皮學的。袁趙二人見他一副茫然的樣子,也就不再問了。

  相比于趙新的客套話,汪中的信里的內容就詳實了許多。他首先闡述了八月初北海鎮新科舉要考的內容,總的原則就是「正本清源、弘揚經學、文須有用」這十二個字。

  袁枚看了不禁曬然一笑,心說好你個汪容甫,折騰了大半天,原來搞的是顧寧人那套。然而他再一想,汪中、江藩、洪亮吉、焦循、段玉裁、劉臺拱這些投靠北海鎮的不都是顧炎武的傳人么!

  祖師爺既然都這么給力了,汪中等人自然要奉行不渝。

  話說在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里,關于科舉制度和八股文的批評幾乎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開篇七卷都和八股文直接相關;16~17卷是專門對科舉制度層面的闡釋;

  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俯焉以盡其力。」

  到了明初老朱當政,這位自然要繼續用本家的教材當考試大綱,不過那時的標準跟后來不一樣,也備受顧炎武推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明初的進士科要考三場,第一場是三道《四書》題,第二場考論一道,第三場是策一道。當噴子誰不會啊?噴完了得有解決辦法才行。此外三場都過了還沒完呢,后面還有五關要過,騎、射、書、算、律。

  然而到了成化年間,「八股文」出現了。所謂的「股」,其實就是對偶,要求一正一反,一虛一實,一淺一深。

  考生一上來落筆先要破解題目的意思,講三句,這是四股;中間過接兩到四句,承接主題闡明其意,這又是四股;然后還得解釋圣人干嘛要這么說,所以得收兩句,叫原起;最后再作大結。

  這樣的規定其實主要是為了統一判卷標準,否則動不動就來個三千字作文,考官就得瘋了。只要前三句破題沒說對,后面寫的再好也沒用,直接就PASS掉。

  明代的八股文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從明初至成化的八股文,稱為經義文,還沒脫離「宋元經義」的舊制,以經解、注疏為主。

  成化到嘉靖是八股文的定型期,且將古文技法融于其中中,講究「以古文為時文」,開啟了明代八股文的鼎盛局面。

  然而到了隆慶、萬歷以后,在政治腐敗、黨爭激烈、心學盛行等多種原因的促成下,程朱理學的尊崇地位開始動搖,傳統理學也開始走向渙散,八股文也由此發生了重大變革。

  這一時期制義流派眾多,雖然一個個寫的花團錦簇,然而卻對國家政治百無一用,偏重文字技巧,離實就虛,一時間八股文的文學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湯顯祖、顧憲成、袁宏道、陶望齡、董其昌等等,不勝枚舉。

  這其中坐而空談的心學在其中起了很壞的作用,尤其是「浙中派」。比如王畿就曾說過,舉業便是德業,非兩事也。這意思就是說,只要能考中秀才舉人乃至當上進士,無德也成了有德;既然如此,貪腐也好,黨爭也好,乃至禍國殃民,都無關道德。

  至于到了晚明和清代則更是完犢子,而滿清自然更需要得用理學和八股文來禁錮思想,通過功名利祿讓文人放棄人格,成為奴才。士人的道德功業和文章氣節變成了一家一人之事,讀書人專注于獵取科名,為應試而讀書寫作,無視經史,有些人甚至連蘇軾都不知道是誰。

  由此一來,那些以經史之學為根基,遵經守正的文人,在創作八股文時就無法與當時借題發揮、務為奇詭的時文風尚相契合,所以就會屢試不中。

  就好比汪中、洪亮吉、劉臺拱、江藩、焦循這些人,他們中秀才都很容易,到了舉人進士這一關死活過不去。不是他們的才學不夠高,而是因為他們對八股文的價值取向就跟主流不一樣,而且雙方的思想分歧根本沒有通融的余地。他們這類人要想通過科舉考試,一展胸中抱負,就只能妥協低頭。

  不管是袁枚還是趙翼,兩人都對這樣的情況深惡痛絕,然而卻又無能為力。滿清皇帝要的是一群聽話的奴才,而不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只要百官跟著自己的指揮棒轉就好,為民造福都是皇帝的功勞!貪腐算個屁啊,殺一批就好,后面有的是排隊等著的。

  汪中的這封信袁枚看的很慢,以至于趙翼那邊都把趙新的信看完了,他這邊才看完第二頁。話說他和汪中其實是認識的,還曾在對方面前吃過癟。那還是八年前,汪中到訪小倉山,看到書齋中的一副對聯居然寫著「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汪中那是號稱「無書不讀」的人,他其實根本瞧不上袁枚,心說充什么大瓣蒜啊!

  于是在之后的交談之中,他便調侃袁枚,說聽聞賢兄讀過墳典索丘,真可謂博覽群書。今天小弟特意來此借閱此書,不知可否?袁枚當然拿不出來,便有些發窘,面子上下不來臺,等汪中走后,便趕緊叫人撤了對聯。

  簡而言之,汪中在這封信里說的很明白,北海鎮開科取士當然還是要用八股文作為答題的標準,不過考生沒必非要再代圣賢立言,于國家民生有益才是第一位的。而且他言明趙王有意放寬標準,提高考取的人數比例。

  袁枚把信看完,隨手遞給了趙翼,等再看完趙新的信后,便開始了盤算。北海鎮什么樣,大鐵船又是什么樣,他真想見識一下,順便到北海鎮觀賞一下北國風光。

  別看這老頭都78了,根本閑不住,經常出去游山玩水,尤其是當他63歲時親兒子袁遲出生后,無后的重擔已經沒了。他最遠曾到過兩廣,68歲的時候爬黃山,77歲爬天臺山,精神好的很。

  此時的徐大用看袁枚沉思不語,便問道:「簡齋公有什么要問的?」

  袁枚淡淡一笑道:「不知貴上何時派船來接人?」

  「五月中旬,最晚不會遲于五月底。」

  「這么早?」

  「鄙上的意思是士子們到了后,最好先熟悉一下北海鎮的環境,另外還要帶他們參觀一下各處,以便了解我北海鎮各處制度。」

  袁枚聽了點點頭,正要再問關于船的事,趙翼突然插話道:「某想請問,趙王何時率軍南下?如今你們占了山東一隅,下一步什么打算?莫非是想仿三年前舊事,再次從大沽口登岸?」

  徐大用知道這位是做過兵備道的,軍事上的事還是懂一些,于是沉聲道:「甌北先生,軍事上的事,講的就是個兵不厭詐。您問我具體入關時間,這叫我怎么說呢?不過我可以告訴您二位的是,滿清已經開始著手西逃。」

  「西逃?」袁枚和趙翼震驚的對視一眼,心想前些天見慶桂的時候,絲毫都沒聽對方提起過。

  趙翼急聲道:「要逃向何處?西域?」

  徐大用滿臉得意的道:「甌北先生,如今我北海鎮已經拿下了整個漠北蒙古,去西域是沒可能的,他們只能從西寧往南,入藏。」

  「入藏?!」趙翼愕然片刻,突然一拍桌子道:「怪不得朝廷打下廓爾喀已經半年了,連王叔都被押到京中囚禁,卻絲毫不提議和稱臣之事!」

  袁枚不通軍事,只知道朝廷去年任命福康安為撫遠大將軍,出兵后藏,他轉頭看向徐大用道:「徐兄弟的意思是說?」

  「沒錯。廓爾喀就是鄙上留給滿清的一條退路。」

  屋內五人除了徐大用,聽到這話都是難掩心中的震驚。

  袁趙二人不約而同的發出了一聲嘆息,想不到表面上赫赫武功的乾隆王朝竟然已到了如此地步,真是世事滄桑如夢。他們雖然早就將世事看透,不問朝堂官場,然而再怎么說兩人也是滿清的進士,又都在翰林院當過官。如今大廈將傾,心中萬般感慨。

  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都到了這個地步,那就必得為家中子弟的未來考慮,所以北海鎮這條大船無論如何都要搭上。

  趙翼仰頭沉思片刻,驀然搖頭道:「某曾聽聞,貴上自詡前明趙王一脈,怎能讓滿清權貴逃出生天?」

  徐大用道:「甌北公要是想知道,不如去了北海鎮,親自問鄙上。」

  趙翼重重點了下頭,拱手道:「某正有此意!」

  之后三人敲定了諸多細節,包括何時何地乘船,如何聯系,袁趙兩人會發動多少弟子親朋等等,北海鎮那邊至少要提前兩三個月準備才行。

  果不其然,當袁枚提出自己也要去北海鎮時,立刻把兒子袁通嚇了一跳。

  他心說這可不是背著您爬天臺山,累了還能半道兒喘口氣;那可是坐船出海,真要遇上驚濤駭浪,九死一生!

  幾人商談了一個多時辰,袁趙二人年歲大了,說話時間久了也扛不住,覺得能問的都問的差不多了,便提出告辭。

  徐大用和沈貴生也要走,銀山寺這里雖然用錢買通了住持,卻也不是久留之地。他們帶著兩個手下,和四人一起出了銀山寺。

  兩個老人走路慢,徐大用也沒心思陪著,于是在山門外與他們拱手作別,快步下山,徑直去了西津渡,登上漕幫的一條快船走了。

  袁枚和趙翼拄著拐杖,在各自兒子的攙扶下沿石階慢行而下,走到一半,趙翼突然提議去半山處的小亭子那里休息一下,袁枚欣然同意。之后四人來到亭內坐下,都是默然不語,各有所想。

  袁通和趙廷彥在盤算著要是中了北海鎮的科舉,以后會某個什么官職;袁枚倒是悠然自得,他這輩子最北就到過京城,關外只是聽說乃苦寒之地,不過在徐大用口中卻是另一番景象,令人神往。

  趙翼眺望著蒜山孤峰下那汩汩東去的江水,不知怎么就突然想起了一百三十五年前鄭成功誓師北伐,在鎮江大破清軍的往事。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唉!」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