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萬法無咎 > 第一百六十三章 超等之由 三劍定局
  第一等妖族,包括赤魅一族、孔雀一族,天馬一族等,對于各自衛道的頂尖“附身法”法門,自有一套評價體系。

  諸如八正五奇之列的頂尖妖族,雖或有妖祖坐鎮深藏,但除了龍鳳二族之外,其余種族中的此境存在,皆非穩定戰力。并非每一代皆有人鎮守不說,縱有妖祖坐鎮,此等人物或在沉眠之中,或分心于破境,也未必就能為一族全力付出。

  真正可以穩定倚靠的手段,反而是類乎于“附身法”一類的法門,諸如孔雀一族三羽衣,天馬一族精魄化形一類,能夠令頂尖的妖王獲取道境之戰力。

  但如此借助外物抑或前人積蓄,畢竟不是自己的真實本領,法力寄托之下,總要打一個折扣。以諸妖族的評斷,將此等折扣分為一十二等高下。

  所謂“第一等”,便是相當于借來的法力完全等于本人所有,與自己躋身此境全無差別。每低了一等,等若運使之際便多出一層隔膜,只能發揮出九成戰力。

  平心而論,道境之前的人物,哪怕修為再高、根基再厚,也不能完全理解道境中的許多奧妙。所以,這一層隔膜,要較低境界時的類似的“附身法”更艱難了許多。

  譬如歸無咎在靈形境時,借助“元玉精斛”成就假丹、獲得金丹境戰力。若是套用妖族的評價標準,便是“第二等”。九宗中其余諸家,在丹嬰之間亦有第四等層次的附身秘法。

  然而諸族公論,到了道境層次的“附身法”,絕無可能達到五等以上。

  余宜人達到“第六等”,非但不差,反而是極為驚人的成就。

  據歸無咎所知,孔雀一族族主孔吾動用孔雀羽衣,只不過是勉強達到第七等,發揮出此寶所藏一半稍多的戰力。

  當然,因為孔雀羽衣經由歷代妖祖及一族海量天材地寶蘊養,其中所積蓄法力層次其實在一位駐世道境之上。所以縱然發揮一半,亦未必見得較真正的道境弱上許多。

  實戰試招,正是歸無咎此行的目的之一。

  按照歸無咎推斷,身負圓滿天資,動用道境附身之法,可以達到“第五等”。

  若是圓滿之上的根基,大約能夠達到第四等。

  真身雖未入道境,但是卻有天降奇緣,在道境之前提前獲得道境的心意境界,將此知見之天障打通,便有可能達到“第三等”。

  軒轅懷便應在此等境界。

  按理說,歸無咎也應在這等境界中。

  如此層次,橫掃紫薇大世界中九成的道境大能,已然是足夠了;但要對付圓滿之上層次的席樂榮,無論你如何天賦異稟,打一個八折的戰力,是遠遠不夠的。

  倘若真的只有三等,那么真身道境之前掃平紫薇大世界,在實力上就差了一線。

  歸無咎心中隱隱有一信念,自己或許不止是“第三等”。

  但要印證了這個猜測,卻不可輕易的出手嘗試,唯有真正面臨道境敵手時,自然心花發散,才能進入那最佳的狀態。

  方才那一劍,令歸無咎尋得了久違的感動。

  當他信念一動,汲取全珠中第三、第五二位道尊所留法力時,竟是如臂使指,沒有一絲窒澀。已然發出去的一招空蘊念劍,全然看不見任何法力汲取、灌注的過程,在悄無聲息之間,發生了性質的轉變。

  第三第五道尊親自出手,亦不過如此。

  余宜人的所犯的唯一錯誤就在于此——

  在他識念之中,無論是他元鱷一族秘寶,還是孔雀羽衣、天馬精魄,又或者騰蛇一族三分影的手段,由于作為“容器”的近道境妖王和道境法力之間總有一絲不諧的緣故,所以無可避免的會出現極扎眼的異變。

  他自己運使秘寶的五色光華便是如此。

  他一直關注者歸無咎的“異變之兆”,卻忽略了神通性相本身。

  全珠中所藏第三、第五道尊二人之法力,無論是規模還是爆發的上限,都大于生前二位道尊的任意一人——而這兩人的道行,都不亞于諸如八祭大巫、陰陽道主這樣的本土道傳頂尖人物。

  如今,沒有一絲折扣的化為歸無咎自身之戰力。

  之所以突破到了“第一等”,而非“第三等”,原因只有一個——

  歸無咎使用的神通是“空蘊念劍”。

  到了道境這一步,道行、神通再不分家,性相歸于統一。作為這一道神通最終的完道之人,向前兼容“同道中人”的法力,那是再合理不過的事。

  余宜人亡故之后,他身形固然羽化微塵;但有一通體黝黑的奇物,大約是紡錘之形,卻似乎受到了某種指引,急速向下一遁。

  這遁速看上去已然快極,但其實際上的速度還要較目力所見快上十倍。因為其似乎和元鱷一族某一存在相互感應下,形成了宛若無形空間通道一般的存在。

  哪怕是數個道境一同出手,也別想將此物拿住。

  不止是元鱷一族重寶,就算是孔雀羽衣一類,亦有相似效用。

  此等一族根本之物,既要想著盡可能發揮其效用,又不得不慮及敗亡之后不能為敵手所奪。

  所以其回收之法,勢必是用盡解數。

  歸無咎指尖向前。

  第二劍。

  這一劍,并不是斬向那“紡錘”,而是斬向此物和元鱷一族之間的“聯系”。

  此事說的輕巧,但若非歸無咎邁入近道境后,具備時時刻刻維持住那“心通萬古而吾道獨在”境界,斷然不能看見那一絲“異常”。

  第二劍空蘊念劍,并非刺殺斬敵,而是此劍最原始的用法。

  只見歸無咎伸手一點,然后此劍冰消雪融,撲簌簌化為冰屑落下。

  然后可以見到,那“紡錘”急速遁回的勢頭被打斷了。此物在空中一定,然后猛地向水面上栽去。

  歸無咎伸手一撈。

  定睛再看時,此物以在歸無咎掌心之中,仔細把玩。

  不難感受到,當中法力之蘊藏,雖經元鱷一族古今七位妖祖祭煉,卻不及歸無咎全珠之內所藏之三成——其實這已然是一個極巨大的規模了。

  只是若要運使此物,須得以本族血脈為引。若想將此物發揮效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斬余宜人。

  驗證道行。

  奪取秘寶。

  內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蘊,縱然是歸無咎,也是欣喜不盡。但是體現在現實中,不過是極為短暫的一瞬而已。

  “退!”

  那八位妖王,待的省悟過來發生了何事,已經一切都來不及了;只得先返回族中,憑借宗門大陣固守。

  為了防備歸無咎追擊,其等都是四散而走,分行八個不同的方向。

  但歸無咎顯然并無追擊之意。

  只是二三息間隔,陣光驟起!

  所有的虹霓之象一齊浮現,當中似有萬余道密密麻麻的絲線,在這些門戶中反復滾動。縱然壞去一個兩個,其后必有替補填充進來。這無窮門戶絲線,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相轉”之法,起到一種特殊的牽引約束作用。

  宛若執鞭之人,意在將天地之威,和人力統御合一。

  其力量之工整,填充速率之快,儼然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境地。

  歸無咎暗自估算。

  多少萬年苦心經營,不可輕侮。

  縱然以他道境層次的法力,也需要連出三十六劍,才能徹底打破平衡,將這大陣擊潰。

  歸無咎自然不可能如此浪費法力。

  所以,歸無咎出劍。

  空蘊念劍。

  第三劍。

  這一劍不是殺敵之劍,而是寄托之劍,和他在荒海之中監督三生陰陽洞天一舉一動的劍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歸無咎以道境法力施展而出,其玄妙性相,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此劍一落,那萬千絲線中的數十道,已然在歸無咎的心目中標記上了“顏色”,其進退之序,歷歷分明。

  接下來的苦力活歸無咎已不必親自去做,將其作為“材料”錄成陣圖,以為演算之由,然后再由一位道境領銜,破去此陣,已再無任何懸念。

  但在旁人眼中,卻是什么也看不出來的。

  歸無咎伸手一點,氣機化作一點精密的金色符書,遠遠激射而去。

  旋即一個轉身,翩然遠離。

  臨時抵住大陣的三十六位妖王,各自詫異。他們雖然都竭力反抗,但在門中道境戰力隕落的前提下,其實其等心中閃過一念——騰蛇、麒麟、玄武一族的厄運,有可能落在元鱷一族頭上。

  沒想到,歸無咎竟并未窮追猛打。

  其實,元鱷一族諸位妖王不知道的是,歸無咎那發往隱宗的金色符書中,除了紀錄了心劍寄托的破陣演算之法外,甚至還刻意強調了——如有可能,最好將元鱷一族收服,勿要多加屠戮。

  在元鱷一族道境秘寶被歸無咎奪去、護宗大陣亦被破解的情況下,兩大根本倚仗皆無,做到這一點理應不算困難。只要人劫道尊出馬,破陣之后除了少數與族偕亡的,剩下絕大多數理應是識時務之人。

  這并非是出于仁慈,又或者是屠戮甚眾的業力。

  因為將元鱷一族徹底滅去容易,總有一些勢力,是不宜將其上上下下一口氣誅殺滅絕的。

  歸無咎是想做一個實際驗證,且看一看這種陽奉陰違、未得其心但已得其名的“收服”,或云“征服”,到底符不符合“混一之象”的要求。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