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我的系統不正經 >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怎么漂亮怎么來
  元青花梅瓶因為沒有麻倉土,做不了,那么北宋汝窯青釉梅瓶就好做了?

  肯定也不好做,因為仿制汝窯瓷器,也肯定不看工藝造型,而是需要合適的釉料。

  現在汝窯青釉的釉料,被陳文哲攻克了,就看造型了。

  此時陳文哲眼中的梅瓶,可就不止是世人眼中那種梅瓶的形象了。

  因為他知道,梅瓶的造型也有很多種。

  近代許之衡在其《飲流齋說瓷》中云:“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梅瓶與經瓶有著一段歷史淵源,宋人袁文所著《甕牖閑評》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之言。

  所謂京瓶就是經瓶,而經瓶名字的由來,又和講經制度有關。

  講經制度及講筵制度,也就是經筵制度,派生出了講筵用酒,這種專盛講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個特殊名字,即經瓶。

  到了近代,由于種種原因經筵制度被廢止。

  然而經瓶的特殊造型,仍然備受文人士大夫所青睞,從而被用來插花。

  梅干的那種瘦骨嶙峋,配以造型婀娜的經瓶,更顯得韻味無窮。

  因而被冠以另一個更詩意化的名字——梅瓶。

  久而久之,“經瓶”反而被人們淡忘了。

  這其實就是一種初始陶器,慢慢進化的過程。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單純模仿自然形體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蘆型等等。

  而后才逐漸依據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審美意識,來進行獨立設計和制作。

  由低級到高級,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練的掌握。

  在反復實踐中得到啟發,總結出規律制訂好程式。

  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體上是這樣進化而來的。

  其實從初始的實用器,一直到最后的觀賞器,梅瓶一直在變化。

  最初梅瓶,是裝酒的容器。

  梅瓶很美,但貯酒仍是它首要的實用功能。

  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藝人把它最大的直徑往上提高,這樣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體優美的形象。

  所以,在器型上來說,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細。

  這樣重心較高,日常使用時容易傾倒。

  為了保持瓶體穩定,制作者在成型時,往往巧妙地將瓶體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搬動時,梅瓶形體適合捧在懷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這樣美酒美器,就會讓人喜聞樂見。

  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后來人們不再拿它來裝酒,而是擺設在家中,供人欣賞。

  由此可知,陳設瓷(美術瓷)是由日用瓷發展而來的。

  梅瓶,從造型到裝飾,無不表現出古代民間工匠的才能和智慧,還有他們那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仿效的,根據這一點,也可以把歷朝歷代梅瓶的特征,把握住,并研究明白。

  原來陳文哲對于梅瓶就十分熟悉,但是現在有了隋侯之珠這個大型資料庫對他全面開放,就讓他對于梅瓶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可以說,從梅瓶被創燒,再到定型、定名,一直到最輝煌的巔峰,各個朝代都有差異,甚至是完全不同。

  這一次,陳文哲追求的就是從創燒到現在,在各個歷史時期當中梅瓶的所有化身。

  當然,做的第一件肯定是北宋汝窯青釉梅瓶。

  梅瓶出現于唐代,卻是盛行于宋代。

  在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

  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于直線,底部比較小。

  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

  這時的梅瓶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

  知道這些特征,又有合適的材料,制作一件北宋汝窯梅瓶確實簡單。

  但是,要想追求全器型梅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說元代的青花梅瓶,就是明代早期的各種瓷器,沒有麻倉土,就全部沒法制作高仿、精仿。

  所以,限于材料,陳文哲直接仿制,就仿個外形。

  材料不行,就做的漂亮點,而制作的最漂亮的還是景鎮那邊出產的青花梅瓶。

  梅瓶在古代各地瓷窯都有燒制,但還是以景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窯廠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梅瓶,而且造型越來越優美。

  此時開始,梅瓶有的是用來裝酒,供皇帝使用。

  有的便成為了宮廷陳設品,開始向著觀賞收藏方向靠攏。

  所以,這時做出來的梅瓶器型,還真是很漂亮。

  陳文哲也不能拒絕美麗的東西,所以他可以放開手腳,怎么漂亮怎么來。

  這樣做出來的仿古瓷,只是仿了個外表特征,其他就全都奔著漂亮去了。

  這樣以來,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粉彩、五彩梅瓶,就全都可以仿制。

  如果陳文哲愿意,他甚至還能燒一些琺瑯彩梅瓶,或者干脆弄一些青花釉里紅梅瓶。

  至于特征,就按照器型特征燒就好,胎質什么的就不追求了。

  至于器型特征,對于陳文哲來說,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的東西。

  從古到今,唐代出現梅瓶,而到了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

  金代、南宋梅瓶,多為窄肩、瘦長的雞腿式。

  元代梅瓶繼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帶蓋,蓋成鐘形,中有管柱形子口,蓋可倒過來當酒杯用。

  元代除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等釉色。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

  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

  肩部向上抬起,線條飽滿而有力。

  腹部之下,呈垂直狀,有的微向里收。

  在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

  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當屬宮內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

  那時的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