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 第313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
  勛臣之后出京的統計工作,在陳瀛等人的安排下,正在有條不紊的展開。

  皇帝陛下在乾清宮主持的晚朝,對在京武勛的正式通告,讓他們根本就不敢輕視這件事情,當下都是給孩子做工作,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安排出京歷練,可也有一小部分人選擇了不讓孩子去北方吃苦,隨著動靜越來越大,武勛司的事情也在朝廷上傳開了。

  朱見深謀劃籌備武勛司的事情,他并沒有給于謙說過,也沒有在任何一個文官面前講過。

  而就是因為神秘,再加上一些武勛在乾清宮中站的比較靠后,也沒有聽明白朱見深所說的話,當遇到文官來打聽的時候,就將自己還沒有明白過來的事情,說了出去。

  當下傳言滿天飛。

  當然,主流的傳言還是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

  不管如何,對于文官階層來說,有一個管理武勛的組織出現,也是能夠接受的,皇帝陛下,不可能允許武勛管理武勛吧,到時候還不是需要我們這些飽讀圣賢書的大咖們出馬,管理那些不懂禮數,只知道殺人打仗的武夫。

  若是按照正常的歷史進展,國家穩定的時間長久,那么武將的地位就會越來越低,不管是洪武年間的大都督府,還是五軍都督府,連帶著朱見深現在搞出來不歸任何部門同屬的武勛司,到了最后都是會讓文官掌權的。

  可若是國家對外的戰爭一直在持續,那么這個以文治武的正常國策就會被無限期往下推遲。

  大明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設置的種種法規制度的影響下,已經沒有了武將造反的土壤。

  所以,也給了朱見深一段很寶貴的時間。

  讓武勛們能夠在成化一朝徹底的展露他們的膽識與氣魄。

  而朱見深決定下手的第一站就是安南,不過現在他對此時的安南了解并不多,也是因為了解不多。

  朱見深在成化八年的時候,就要求朱驥要對錦衣衛探查系統,做一個升級,分出一個組織,專門刺探屬國的內部消息,同樣,朱見深在成國公朱壽尚在的時候,就命令他,要注重軍隊的情報工作,在夜不收的組織下,在擴展一些。

  當然朱壽在做完前期的事情后,就一命嗚呼,只能將自己這件手頭上的事情,交給了陳瀛。

  說白了,安南真的是屬于大明的。

  從古時候的秦朝就已經是華夏民族的固有領土了。

  不過五代十國之后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而后北宋結束五代十國連大理都收拾不掉,更不用說收復安南故土了。

  在洪武末年的時候,安南發生了叛亂,而后大明開始爆發了靖難之役,也無力顧及安南王室。

  到了永樂初年,太宗文皇帝將大侄子一腳踹開,穩定大局后,再一看,安南,好家伙,安南王室陳氏幾乎都要被殺絕了,而后大明出兵幫助陳氏平叛,打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全國范圍內找尋王室后裔,找了許久,也沒有找到,當然也有一個可能,根本就沒有找。

  找國王找不到怎么辦,那就大皇帝代管吧。

  實際上這一條讓永樂大帝朱棣也在朝中收了很多的勸諫,并且用的還是朱棣老爹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對其的評價“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可朱棣力排眾議,還是決定收復安南。

  先是民間造勢,安南耆老一千一百二十余人上言:“陳氏為黎賊殺盡,無可繼者。安南本中國地,乞仍入職方,同內郡。”

  仿佛整個安南人的心中都有一顆中國心,他們一閉上眼,出現的都是長江,珠江,松花江……

  明太宗朱棣順應天意,響應安南人民回歸祖國熱切期盼,與對大明的誠懇請求,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改安南為交趾,設三司,十五府,分轄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又設太原等五州,直隸布政司,分轄二十九縣,最后大軍進駐安南。

  而善后工作,大明做的也很是到位,陳氏諸王被弒者咸予贈謚,建祠治冢。

  之后交趾東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安撫人民三百一十二萬,蠻人二百八萬七千五百,自從從五代十國叛亂出去的安南,數百年后,終于在一次的回到了他溫暖強大的大家庭。

  對于朱棣的這個決定,在后世人看來是非常正確的,當然在朱見深看來,也是非常正確的。

  朱棣根本就不是一個好大喜功性格的人,他所作的事情,也都是想在自己的父親面前證明自己,證明父親錯了,自己比朱允炆更適合接手他的基業。

  收復安南,朱棣也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安南地處中國大陸與中南半島的連接處,可以充當明朝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收復安南之后,大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

  雖然在永樂年間這些西洋海外諸國都是由鄭和的大船隊所震懾統治,繼而能夠維護天朝上國在西洋建立的威嚴與朝貢體系,可話又說了回來,鄭和的大船隊是暫時的,可安南,乃至中南半島這快土地卻是永遠存在的。

  有了安南,大明在大航海時代,就占據了主動的地位,甚至也能帶動整個西南邊陲的發展。

  在之前,安南人民哭著求著,同屬中國,可當真的成為了大明的子民后,一部分人又他媽變卦了,各地的叛亂,讓明軍損失慘重,朱棣在世的時候,對待叛亂根本就不怕的,甚至想著他們多叛亂一些,讓明軍有理由大肆捕殺反抗他們的人,也讓他有機會,再次組織大軍進入安南,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可歲月催人老,名利都忘掉……

  朱棣在沒有徹底解決安南問題之前,倒在了塞外……

  而后仁宗皇帝登基,雖然他一直都是監國,使用的也是皇帝的權力,但對待安南,北征這些國家重大的軍事行動上面,他在朱棣面前根本就沒有多少的發言權,因為朱棣一旦打仗,他總是會說,沒錢,沒錢,沒錢……

  當他真的能夠對這種重大的事情,當家作主的時候,還沒有抽出空對安南的問題進行解決的時候,也駕崩了。

  而后就是宣宗皇帝朱瞻基,朱見深的爺爺上位。

  安南又又又叛亂了,聲勢還挺大,這就讓宣宗皇帝挺不住了,而后三楊集體上書,勸導宣宗皇帝放棄安南,當時的朝廷情況是一面倒的,只有夏元吉,英國公張輔據理力爭,痛斥宣宗皇帝忘記太宗皇帝開土不易,想要改變朝廷的大勢所趨。

  但宣宗皇帝思考再三后,還是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放棄安南,讓王通率軍撤回云南,自此,大明朝再一次的放棄安南。

  而他的后遺癥也很大,放棄安南等于放棄西洋。

  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上,成化年間,朱見深在汪直的建議下,確實重新對安南起了想法,可文官階層的反抗太過強烈,最后還沒有成型。

  而他沒有做到的事情,他的孫子嘉靖皇帝卻做到了,他雖然沒有大舉對西南用兵,但卻用其大勢迫使安南再一次的從屬國變成了屬地,算是名義上歸屬了大明。

  不過這次朱見深卻不想麻煩自己的孫子出馬了,他現在還小,只要打下安南,叛亂的時候,由自己兜底,熬個三四十年,即便西南多省賦稅被打的一文不剩,也在所不惜…………

  而朱見深想用的大將石亨,也入京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