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 第753章 祭祖,天葬
  皇陵之外,朱見深一身黑服,穿著皮弁服,頭戴通天冠,外披絳紗袍,雙手持玉圭端于胸前,一臉肅然,一步步登上臺階。

  通天冠是皇帝帽子,其形如山,正面直豎,以鐵為冠梁,是從周禮延伸下來的,皮弁服又被稱為皇帝的祭服,用黑紗冒之,前后各十二縫,其中各綴五采玉十二。縫及冠武并貫簪系纓處皆飾以金,而絳紗袍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

  這是大明皇帝祭祖所穿的衣物,在祖宗面前,是臣子,故不能著袞袍,以及衣物上出現十二章紋。

  朱見深走的很慢。

  而在其身后跟著數百名臣子,不管是一品的官員,還是六品的官員,統一著青色官袍,跟在后面。

  進入皇家陵園之后,便看到了朱元璋親筆書寫的碑文,陪祭官在一旁輕聲說道:“陛下,可躬身行禮……”

  朱見深聽完之后,不緊不慢的朝著石碑躬身,而后,陪祭官對著朱見深身后的官員高聲:“跪……”

  諸多官員全部跪下,等到朱見深禮畢之后,眾人才站起身來。

  而后,陪祭官又引導皇帝瞻仰碑文。

  朱見深看的很是認真,碑文一千五百多字,將太祖高皇帝當年埋葬父母雙親,哥嫂的過程全部書寫進去。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旁徨,俄爾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兇荒。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兄弟異路,哀慟遙蒼。”

  朱見深看的動情,臉色沉悶,這是太祖高皇帝親筆攥寫的,一字一句之間都透露著悲涼,無助……朱見深仿佛能夠置身其中,他在想著,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人,在有這種經歷之后,還能不被打倒,堅強的活下去,而后,又開創一番基業。

  天地之間唯一人爾,朱重八,朱元璋……

  瞻仰完碑文后,朱見深便又在陪祭官的引領下,朝前走去,眾多的官員也緊隨其后。

  朱見深步入皇陵神道,在神道的兩邊樹立著各種各樣的石像,巍峨嚴肅。

  明皇陵是明朝歷任皇帝最為重視的皇陵,先后經過數次大的建設。

  先是洪武元年開始修建,到洪武十八年停工,歷時十八年,永樂元年,朱棣下旨繼續修,一直修建到了永樂六年,在朱棣的帝王生涯中,曾經來過明皇陵四次,親自祭奠,而在宣德三年開始翻新修繕,正統六年,朱祁鎮也曾下旨修繕。

  這么長時間的工期,也讓這個時期的明皇陵成為最為龐大的皇家園林,如同一座巨城一般,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可也是“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房舍上千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

  可以說朱家的子孫有點錢,都給老祖宗蓋房子了,修宮殿了。

  半個時辰后,朱見深到了明堂,這也是皇陵的正殿,里面供奉的就是朱元璋的父母雙親,兄嫂。

  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青碧繪彩是對這個明堂的描述。

  陪祭官先是大聲朗誦祭文:“惟前古圣神,繼天立極,功被生民,萬世永賴。予嗣承大統,抵嚴禮祀,用祈佑我國家,永底升平…………‘

  祭文讀完之后,朱見深便邁入正殿明堂之中,只有陪祭官跟隨皇帝進入。

  諸多臣子全都留在外面。

  半晌之后,朱見深才在陪祭官的引導下,完成了繁瑣復雜的祭奠儀式。

  而后,帝出明堂,步入墳處,周邊空無一人,朱見深便在這個時候,跪下身去。

  現在的墳墓宛如一座小山一般,可在多年之前,這里就是兩處矮小的土丘。

  朱見深跪在墳墓處,斷然行禮,而后想起了自己當年聽聞的天葬之事。

  就是在此地發生的。

  相傳太祖父母去世之后,沒有一口棺材,幾件破衣裳,一個草席,包裹著,朱元璋兩兄弟抬著父母的尸體,一邊抬一邊哭,終于到了埋葬處,還沒有動手開始挖坑,忽然之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就像塌下來一樣,太祖與其兄長只能躲在樹下,恐懼不已,兩兄弟看著龐大的雨勢將山腳下的土沖塌,正好將自己父母的尸首給埋住,形成了一個三尺高的土墳,這些結束之后,狂風暴雨立馬就消失了。

  也是因為民間多有這個傳說,大明王朝對皇陵,祖陵很是重視,重兵把守,嚴禁在周邊開山取礦……

  跪拜完老祖宗之后,朱見深起身回到了明堂,而后由趙化農,高義兩人帶著,前往偏殿內休息,查看起來,現在鳳陽皇陵高墻之內關押的宗藩名單。

  而朱見深第一個看到的就是朱文圭,他嘆了口氣,看向趙化農:”待會,朕要見他。”

  “是。陛下。”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孩子,兩歲的年齡便被小太監抱進了高墻之內生活,從未見過外面的事務,也沒有人教他讀書識子,牛馬不識,五谷不分,到了此時已經足足有了一甲子。

  廢除宗籍,貶為庶人,發配中都,守皇陵,這是大明對付宗室的手段,從永樂大帝靖難成功之后,鳳陽皇陵就成為了關押宗室之人的地方,一直延續到明末。

  雖然朱棣跪在懿文太子朱標的靈位前,對老大哥保證,要好好善待他的骨血。

  可朱棣卻并沒有把做到。

  建文皇帝朱允炆宮破失蹤,生死不明。

  嫡次子朱允熥,被朱允炆封為吳王,建藩與杭州,可始終未能就藩,在京師跟朱允炆一起被一鍋端了,先是被朱棣以未能匡扶其兄的罪名,降級為廣澤王,可朱棣越想越不放心,又已莫須有的罪名,將其弄到了鳳陽皇陵圈禁,在永樂十五年,被誣陷意圖謀反暴斃高墻之中,子載坤尚在襁褓,宮監王忠負逃民間,及長,懼禍。洪熙元年,潛走邑下夼,朱允熥后人藏于民間并繁衍百余戶,但將朱允熥之子記作朱載。

  皇三子朱允熞,,建文元年封衡王,未就藩,在永樂元年,降封其為懷恩王,居建昌,九月,與三哥吳王朱允熥俱被召還京,廢為庶人,禁錮鳳陽,也是在永樂十五年,死在其兄朱允熥的幾天后,也是暴斃而亡。

  皇四子朱允熙,被建文帝封為徐王,朱棣入京后被降為敷惠王,和母親一起居住在父親朱標的陵園明東陵,永樂二年,被改封甌寧王,“不遣之國”世奉太子祀,當時的朱棣可能起到了惻隱之心,想給自己的大哥留下后,再加上朱允熙年紀太小,若是將其貶為庶人,弄到鳳陽圈禁,也會影響自己的名聲。

  可僅僅過了兩年,也就是在永樂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允熙的府邸發生火災,其被活活燒死,死的這一年才剛剛十六歲,謚號哀簡,他也是朱標的孩子中,唯一獲得謚號的,在仁宗皇帝繼位后,復其爵,謚號減一字,為徐哀王。

  而這場大火是如何產生的,也只有當年的永樂皇帝心中清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