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北宋穿越指南 > 0128【解元】
  錄事參軍,又叫大錄、都曹,統管一州的司法和紀檢。

  另外,還協助州判掌領戶籍稅簿。還與其他部門一起,分掌糧料院(俸祿軍餉)和軍資庫(軍用物資)。

  實權佐幕官,管的東西挺多,連科舉都能插一腳。

  涂洪遇就是洋州錄事參軍,從江西卷出來的進士,經史學問自是不用說。

  一連批改幾十份卷子,涂洪遇都覺得沒啥意思,洋州士子的整體學術水平太低了。就這樣的,放在江西會被吊打,那幾百號人里頂多一兩個中舉。

  端起茶杯,涂洪遇喝了口綠茶。

  這玩意兒已在衙門流行起來,最初只是上行下效附庸風雅,漸漸發現綠茶真的非常方便。

  它在官府,就是個辦公飲料,別扯什么君子。

  特別是事務官和胥吏,他們有很多文字工作要搞,團茶喝起來太過麻煩,蒸制的散茶又澀味太重。綠茶剛剛好,泡一杯在那里,讓雜役隨時來加水便可。

  喝了一兩個月,涂洪遇已經徹底迷上綠茶,開始嫌棄團茶不夠清新自然。

  “涂都曹,且看這份卷子。”司理參軍拿著答卷過來。

  涂洪遇說:“放下吧。”

  司理參軍也管刑獄,在司法方面與錄事參軍平級。如果犯人不服而“上述”,這兩位司法官要交叉復審,互相起到監督作用。

  另外,已經完結的案子,司理參軍也有權復查。

  大概可以這樣理解,州判監督制衡知州,錄事參軍分走州判部分財權,司理參軍分走錄事參軍部分司法權,知州又有權指派司理參軍做事。

  層層監督,互相制衡。

  這種分權,隨處可見,級別越高越明顯。

  涂洪遇拿過來一看:“余聞昏君或有賢臣,未聞英主拔擢奸相。賢臣也一,奸佞各異,此下逐上之癖也。先賢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化忠為佞;君樂聞其直,則化佞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地方考試的小作文,字數限制在兩三百字,朱銘不可能自由發揮,必須直奔主題寫得明白。

  他甚至引用了一段《資治通鑒》,反正這玩意兒問世也沒多少年,估計認真讀過的考官并不多。

  涂洪遇還真沒看出來引用部分,讀罷拍案贊嘆:“此子才識,頗為不俗,當為諸卷第一!”

  “就怕有影射官家之嫌。”司理參軍說。

  涂洪遇假裝沒看出來,說道:“此文只論隋唐,著墨于天寶奸相,捎帶提了提裴矩,怎會影射當今圣人?汝多慮了。”

  “確實。”司理參軍笑了笑。

  涂洪遇也是新黨,他家中長輩,以前跟蔡京關系還很好。

  近些年新黨分裂,蔡京瘋狂排除異己,不管新黨舊黨,妨礙他攬權都被罷黜。涂洪遇也受到長輩牽連,心里恨死了蔡京,甚至連帶著厭惡皇帝,朱銘這篇文章寫到他心坎里。

  文章被揀選出來,暫時還不知是誰所作。

  此時的地方考試,也不分什么詩房、易房,反正誰更擅長該經就去閱卷。

  幾百人的卷子,總共一萬多篇小作文,不到十天就全部批改完畢。

  諸曹主官們拿著卷子,跑去找知州、州判,大家一起拆除糊名。

  知州基本不管考場的事兒,但偶爾也會參與。監考、主考、閱卷也沒明確規定,有可能是知州、州判主考,曹官來監考,也有可能正好相反,閱卷也是他們在搞。

  如此隨意,很容易作弊。

  洋州還算好,舉人第一都難中進士,花錢買通考官作弊,還不如請考官保送。

  真正作弊成風的是江南,有希望中進士的太多,舉人名額競爭過于激烈。

  曹官們用朱卷對照墨卷查找,很快宣布道:“《論語》題,白崇彥第一!”

  接著又宣布:“《論語》題,閔子順第二!”

  朱銘只考了《論語》第三。

  楊知州比較三分卷子,說道:“朱銘的文章,立論當判第一,可惜制藝功底還稍顯不足。”

  李通判拿過來,點頭道:“確實如此,畢竟年齡尚幼。第一次上科場,能寫成這般已難能可貴了。”

  說白了,朱銘在寫經義文時,思想立意高過他的古文功底,有些地方表現得不是很好,還要多多練習寫小作文。

  楊知州說:“就當他《論語》第三吧。”

  接下來拆《孟子》卷,閔子順第一,朱銘第二,白崇彥第三。

  只能說,八股文極有效果,白崇彥往年解試,成績都在五六名開外,現在卻總能排進前三。

  宋代科舉,真正看重的是策論!

  把策論試卷全部拆開,朱銘那三策一論,全部被評為第一,這得益于他優秀的鍵盤俠功底。

  李通判在朱銘的名字上畫圈,感慨道:“這個朱成功,不愧是八行士子。今年或許不中,過幾年也能金榜題名。”

  楊知州笑道:“你卻是運氣好,當了他的座主。”

  李通判說:“發解試而已,哪來的什么座師。”

  宋代舉人還真不講究座師,否則他們的座師也太多了。

  楊知州說:“香火情還是有的。”

  楊知州已經接到調令,不再聊科舉之事,跟李通判相約去喝酒,余下的事情全交給曹官處理。

  中舉之人的墨卷,要封存起來,送去京城禮部保存。朱卷則保留在地方官府,另外謄抄一份拿出去張貼。

  翌日,放榜。

  鄭胖子借來了父親的馬車,載著朱銘、白崇彥直奔貢院,鄭元儀和嫂嫂也一起出門。

  貢院之外,看熱鬧的挺多,但遠遠不如明清時候舉人放榜的場面。

  “李家姐姐,王家姐姐,閔家妹妹……”鄭元儀朝著遠處的女眷揮手。

  那些女眷,都是陪同丈夫或兄長來看榜的,一個個盛裝打扮頗為喜氣。

  女人們湊到一起,男人們也湊到一起,各自聊著彼此感興趣的話題。

  幾個差役跑來,人群讓開道路。

  舉人榜單只有一張,寥寥八個名字,這已經是洋州三縣的全部名額。

  北宋初期,讀書人很少,按考生比例錄取。如今是北宋末年,讀書人太多了,只能靠定額錄取。

  開封府的舉人名額最多,那里的考生都是天龍人!

  八個名字,中舉者一目了然。

  鄭元儀驚喜呼喊:“朱家哥哥是第一名解元!”

  女眷們都朝朱銘看去,嬉笑打鬧著說悄悄話。

  她們膽子很大,就連已經結婚的,都組團圍過來,堵著朱銘問各種問題。

  說好的男女授受不親呢?

  說好的女子不該拋頭露面呢?

  朱銘只能不停作揖,小心應付著這些女子,他快要成為洋州婦女之友了。

  “恭喜成功兄!”閔子順拱手微笑,心里多少有點失落,前面幾屆他都是第一,如今卻變成第二名。

  朱銘回禮道:“同喜,同喜。”

  策論文章拉分太嚴重,白崇彥只考了第五。第三名是令孤許,第四名是一個叫吳昌歆的考生。

  追隨陳淵治學的王昶、王巍兄弟倆,全部落榜。

  但王昶的學識要高些,王家花錢托了關系,由知州、州判共同保送入京應考。

  差役也討了些喜錢,但沒有砸門的行為。

  若是中舉一次砸一次,閔子順家的大門三年就得一換。

  老百姓也只是來看熱鬧,沒誰簇擁著舉人回家。洋州二十多年不出進士,人們早就麻木了,不覺得舉人有啥稀奇。

  朱銘這個解試第一,似乎沒啥風頭可出,也就一群女眷對他青睞有加。

  差役們把舉人文章也貼出來,士子們仰脖子品讀,不時點頭表示佩服。

  令孤許讀完朱銘的策論,過來鞠躬作揖:“成功兄的文章,真個精彩絕倫,在下佩服之至!”

  “好說,”朱銘拱手道,“令孤兄弟的策論也寫得好。”

  令孤許的策論是真好,他三十道經義題,只排在第六,卻靠著策論拉分考了解試第三名。

  說實話,朱銘感覺令孤許的實際才干,很可能遠遠超出閔子順、白崇彥等人。

  只是令孤許平時比較悶,不怎么多話,所以顯得并不怎么出眾。

  其余士子,不管中與不中,看完朱銘的文章,也紛紛過來交談。

  甚至有人當場謄抄,打算拿回家好生研究。

  “砰砰砰砰!”

  告別眾人,朱銘和白崇彥坐車回去,鄭家噼里啪啦燃放爆竹為他們慶賀。

  “兩位賢侄請走正門。”鄭嵐親自來迎接。

  老先生心里非常羨慕,這兩個年輕人,如果是自己的孫子該多好。

  鄭家的兒孫也不少,從小就全力培養,咋就出不了讀書種子?

  當日宴飲自不說,吃喝完畢,鄭泓又讓仆人搬來兩個嶄新的箱籠,用于他們赴京趕考時裝書和換洗衣服。

  鄭元儀雙手負在后腰,笑著邀功道:“這是俺親自挑的,兩位哥哥背去東京,必然可以高中進士!”

  “多謝小娘子!”白崇彥拱手道。

  朱銘說:“模樣很漂亮,妹妹有心了。”

  鄭元儀笑得更開心:“俺挑了半天呢,哥哥喜歡便好。”

  今日太陽挺毒,眾人坐在樹蔭下飲茶。

  “喵!”

  一只母貓,帶著幾只小貓跑過來。

  鄭元儀抱著擼了兩下,便讓貓兒自己玩耍。

  耍著耍著,母貓把小貓一只只叼過來,全部放在鄭元儀腳邊,然后自己跑得老遠瀟灑去了。

  鄭元儀抱怨道:“這只貍奴懶得很,不曉得自己養育孩子,總是扔在俺面前。”

  朱銘開玩笑科普道:“貓兒把你當成家人,所以讓你幫忙帶孩子。等伱哪天有了孩子,貓兒也會幫你帶,它很厲害的。”

  “真的嗎?”鄭元儀猛地反應過來,臉紅道,“俺還沒成親呢,就算有了孩子,也不讓貓兒幫忙看著。”

  朱銘隨手拎起一只放腿上,小貓還想反抗,伸出嫩爪子亂撓,被翻身按著就消停了。

  白崇彥很有趕考經驗,提醒說:“赴京之時,可帶一二奴仆,讓他們背著茶葉出門。沿途驛站的車船,舉人都可憑驛票免費,路過榷卡時,榷卡也不會對那些車船征收過稅。但奴仆不可帶太多,兩個最好,三個會惹驛丞驛卒不高興。”

  “明白。”朱銘點頭道。

  舉人帶貨過收費站,并不能享受免稅特權,真正免稅的是驛站車船。

  這個情況,在南宋有些變動,南宋的川陜各路舉人是真免稅。那個時候才瘋狂,來自四川的舉人,整船整船運貨到江南售賣,連特么做糧食生意的都有。一旦考取川陜舉人,商賈便搶著來合作,百分之百能大賺一筆。

  哪像現在,舉人頂多帶一兩個奴仆,背著少量輕便商品進京。

  還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舉人全都攜帶本地特產。洋州這邊是茶葉,別的地區還有錦緞、絹沙等物。

  江南的舉人更有意思,一股腦兒跑去兩淮鹽場購買私鹽,再以舉人的身份運鹽去京城。

  江南舉人數量又多,每逢進士之年,便有大量私鹽入京,搞得朝廷三令五申,要求舉人不可攜鹽進京出售。

  白崇彥說:“俺家今年的極品團茶,一斤也沒有賣掉。全部存起來了,準備拿去東京賣掉,中途還不交過稅,能賺兩三百貫!”

  “哈哈哈,雋才兄是去做生意的啊。”朱銘大笑。

  白崇彥說:“順帶賣貨而已,東京物價太貴。稍微吃好些,一天至少一百文,幾百文也花得出去。在東京逗留一個月,幾十貫錢就沒了。若是考上進士,開銷就更大,在俸祿發放之前,恐怕貧寒子弟連吃飯都困難。”

  朱銘說道:“那我帶些干香菇去東京,君子茶恐怕還不好賣掉。”

  白崇彥又說:“東京城里,能讓舉子擺攤的街道很多,但真正生意好的就那幾條街。每日須得早點起床,選好合適的地點。街道中段不要擺攤,俺試過了,生意不如街道兩端的好。還有別的要注意……”

  兩位剛剛中舉的士子,居然談起了生意經,而且還是擺地攤的訣竅。

  鄭胖子在旁邊聽得羨慕不已,只在這種時候,他才會后悔自己不好好讀書,錯失了免稅帶貨入京的賺錢機會。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