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春秋小領主 > 第二十二十七章 比哀傷還要哀傷的事2
    第二十二十七章 比哀傷還要哀傷的事2

    這事一點不能耽誤,切忌切忌。”

    信使不放心的再問:“如果大王排兵布陣的時候,嚇不倒趙武子怎么辦?”

    子木的回答簡直讓信使絕望了:“我猜也嚇不倒趙武子!趙武子雖然性格和順,但骨子里卻喜歡蔑視一切,當初他敢率領一千‘單騎走馬’追擊先王,說明此人膽子大的沒有邊兒,我軍如果過度挑釁,沒準會激發趙武子的兇性——如果趙武子爭鋒相對,也拉出軍隊來排列陣勢,請大王不要猶豫,立刻轉身跑吧……剩下的事,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了。”

    信使絕望的返回自己的府邸,當晚,他對姬妾吩咐:“我這次出戰,恐怕要把命送到前線了,但我是楚國的貴族,貴族有義務替大王出戰,這是我不可免除的責任,所以請夫人替我準備一場葬禮。

    等令尹把援兵組織好了之后,夫人便給我舉行葬禮,我要親自站在自己的靈位面前,迎接吊唁的客人,隨后我將領軍出戰,如果我的尸骨找不回來,請夫人把我的靈位放在這次葬禮的棺木里下葬,我魂魄將根據靈位的方位,前來尋找自己的安息之地。”

    信使的夫人悲駭絕倫,但她還是根據信使的要求,替信使舉行了葬禮,出征那天,信使披上了一身麻衣,坐在自己的靈位面前迎接楚國貴族的吊唁,其場景頗有點莊子在自己的墓前,敲著瓦盆歌唱的架勢。

    出征鼓響過,信使站起身來,將燒紙的瓦盆舉起來狠狠摔在地上,而后向吊唁的貴族,以及自己的妻室告辭:“永別了。”

    吊唁的眾人拖長了腔調,高聲吟唱:“魂兮歸來!”

    信使帶領援軍走了。子木望著信使遠去的背影,愁的頭發都快白了:“他鼓盆而歌,慷慨激昂,帶著決死的勇氣去救援大王,我卻不知道該夸獎他這種勇氣,還是該責罵他呢?咱們楚國現在連健壯的婦女都上陣了,國內本來就士氣低迷,這位信使再穿著一身孝服麻衣上陣,恐怕我們的士氣更低迷了,即使援軍上去,堅持不了多久就要崩潰。”

    左右勸解說:“信使他這么做,何嘗不是在鼓舞士氣?!

    我楚國人都是感性人,他們容易被什么事情激動,也很快會感到沮喪絕望。如今我們的大王被晉軍圍困,這是‘比哀傷還要哀傷的事情’;我們國內青壯搜羅一空,連婦女都拿起了武器,人世間還有什么比這更可悲的?

    信使鼓起了人們悲哀的情緒,鼓起了人們的憤怒,常言說‘哀兵必勝’,他帶領這支充滿哀傷與悲憤的軍隊,前去救援我們的國王,不是正符合兵法之道嗎?”

    子木展開眉毛,笑著說:“哈哈,是我多慮了,但愿他能帶著大王回家。”

    子木轉換了表情,開始臉上帶著笑夸獎這支以婦女為主力的援兵。

    相對的,此時的趙武卻很悠閑。

    楚國信使往返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鄭國的工匠正在奮力造船,月中的時候,吳國的送嫁團也穿山越嶺來到了汝河南岸,而后由晉人接應過了汝河北岸……有了這些吳國造船的巧匠,晉人造船的速度更快起來。盤點這一個月的辛苦,晉國已有了三百余艘大大小小的戰船,而今天是戰船初次下水,趙武帶著楚國美姬,以及鄭國、宋國兩位正卿泛舟汝河之上, 河之上,試驗船只的操控性。

    吳國人實誠,這次送來的造船匠與駕船的船工都是實打實的能工巧匠,他們一路穿越楚國而來,而春秋時的規則,這樣的送嫁團列國是不能攻擊的,所以,即使吳國與楚國敵對,楚國還是按照慣例,予以了放行……如果楚國人事先知道,送嫁團的成員多數是造船匠與船工,也許他們就不會這么大方了。

    春秋時代,吳國人的造船技術幾乎是世界領先。百余年后,越國滅了吳國,獲得了吳國的造船技術后,在越國滅國的時候,許多人駕著船出逃,越人的戰船甚至航行到日本,在日本建立了吳越文化圈,現代日本的越中、越前、越后等地名,都來自于當時的日本越國。

    在春秋這個時代,航海技術能抵達如此遙遠的海域,在整個地球上都是罕見的……但唯一遺憾的是,春秋時代的吳越戰船,沒有給后人留下任何考古實例。也許因為時代過于遙遠,也許因為其他原因……

    歷史還記載了吳國的國家余祭為了討好晉國嫁來的公主,特意制作了世界第一巨舟——余皇(艅艎、餘皇),據說這條巨舟非常龐大,簡直到了當時世界造船技術的頂峰。這艘巨舟是風帆戰船,于是,“余皇”后來成了“風帆”一詞的代名詞。《廣成頌》一文對余皇描述說:“然后方余皇,連舼舟,張云帆,施霓幬〔chou綢〕……”

    吳國人就是以這樣的造船技術,在汝河邊制造趙武需要的平底戰船,他們的工藝,加上趙武現代人的眼光與指點,再加點流水線式作業,以及分工協作技術,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成果——吳國制作出來的戰船速度又快,質量又佳,這些戰船在熟練的吳國船工操縱下,行駛的極其平穩。

    江海之上,趙武滿意的看著吳國船工們嫻熟的操縱著巨舟,他安慰著惶恐不安的宋國左師向戎、鄭國司寇子產:“放心,這些船工在吳晉的大海上航行慣了,汝河在他們眼中只是一條小渠溝,不會出什么大問題的。”

    向戎擦著汗,哆哆嗦嗦的解釋:“我聽吳國的造船匠說,這艘巨舟是趙武子你親自設計的,吳國人也是第一次制作這樣狹長的巨舟,而且第一次用上這樣的軟帆,因為這艘戰船有太多的‘第一次’,能不讓我擔心嗎?”

    趙武回答的洋洋得意:“沒錯,你忘了我有個‘匠器大師’的名頭,當然,我純粹是手癢……起初,吳國人繪制的戰船圖樣,長寬比例過小,船身幾乎圓的像一只臉盆。這樣的戰船,雖然因為縱向比例加大了,使得載貨量上升,但它重心不穩,轉舵不靈活——楚國可是超級大國,我們在楚國的地盤上戰斗,船只本來就少于楚國,如果質量上再不能勝過楚國,那這場戰斗就沒有勝利的希望。”

    子產面色蒼白,但他說出來的話,語調卻聽不出有什么異常:“所以,武子你就親自設計了這樣的船只?”

    其實,這船也不是趙武原創出來的,他只是按照記憶中現代船的模樣,畫出一份梭形的圖紙,而后在船中央劃了根豎立的桅桿,桅桿左右畫了一根大四角帆,吳人船工立刻快手快腳,把他繪在紙上的東西變成了現實,變成了現在這艘戰船。

    這是一種獨桅船,雖然獨桅大四角帆船的出現有點超越時代,但結合滑輪組,出航的船夫們還是順利完成了升帆降帆的動作……這個動作完成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操縱帆的方向,控制航速了。

    這對于曾經航行于大海之上的吳人來說,是小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