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之拉著崇禎南遷 > 第404章 九部二院一府
  這時,只見到朱慈烺,目光掃視著殿內,定格在了李遇知身上。

  “李愛卿素有清望,不如就暫任這貢院首席大學士之位吧?”

  “臣謝旨!”

  貢院八位大學士里面,自然是有首席,李遇知年齡也大了,讓他干上幾天,到時候告老就是了。

  哦不對,李遇知也沒辦法告老還鄉了——他的家鄉就在陜西,現在他可不敢跑回老家去。

  那樣的話,十有八九是要被流寇逮起來的拷餉的。

  “不過,區區一個九部一院,又如何夠?”

  “我大明朝,得有九部二院一府!”

  朱慈烺又繼續朝眾臣道。

  “這個二院,分別是都察院,貢院,皆獨立于內閣!”

  “而一府嘛,就是統軍都督府!”

  “殿下,這個統軍都督府,是在內閣之下嗎?”

  聽到這,魏藻德趕緊問話。

  內閣是大明的最高決策機構了,都察院掌監察之職,而且,朱慈烺對都察院還進行了改革,都察院內部,是一日是都察,終身是都察。

  跟貢院一樣,只要進去就出不了。

  這全都是為了防止官員腐敗。

  而這,眾臣都挑不出來什么毛病,仍是這個統軍都督府,就不一樣了,這是軍職衙門,而且,掌大明的軍務。

  這要是還不歸內閣管。

  獨立于內閣之外。

  那豈不就是說。

  大明朝的文武又并立了?

  而朱慈烺也不含糊,他直接道。

  “文武本就應該分開!”

  文武當然是要分開的了,雖然后世不少人看好漢唐時的文武不分,覺得這是一種武德充沛的表現,覺得只要采取這樣的制度,就會讓國家強盛。

  但時代不同了。

  漢唐之時,文武不分,那是封建帝國,但隨著時代發展,軍事變革,乃至社會發展,導致文官與武官之間的差距愈發的大,雙方所需要掌握的技術,也截然不同,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辦。

  再讓文人督師,或者是武官管民政。

  那就是強人所難。

  就是瞎雞兒搞。

  “文官管文官的,武官管武官的,就這么簡單!”

  朱慈烺直言不諱道。

  “統軍都督府內,自有一套機構管理,無需內閣插手!”

  “當然,內閣也并不是說,什么也不管!”

  嗯,還是要管管的,要不然的話,說不定就搞出來了武裝割據,武裝叛亂了。

  只聽朱慈烺道。

  “首先,統軍都督府內,一年有多少軍費,這是需要內閣進行核算之后,由財政部調撥!”

  “其次,武官薪俸,賞格,乃至于普通軍士的軍餉,待遇,也悉數由財政部支取,另外,統軍都督府也不得擅自干涉民政,更不得滋擾地方,如有出現此等行為,定嚴懲不貸!”

  “其次,統軍都督府內大都督一職,也亦當由皇帝,或太子兼任!”

  “另外,無內閣發布的官方命令,統軍都督府內,不得擅自調兵,如有違背,既與謀反無異!”

  朱慈烺將武事獨立于文官之外的目的是防止文官瞎折騰,但同時,他又要用財政來管理武將,另外,還要用內閣作為統軍都督府的最終決策機構,防止軍部獨走。

  而統軍都督府大都督由皇帝或太子親任,則可以由帝王親自監督軍事,除此之外,朱慈烺又補充了一句,他繼續道。

  “另外,這個統軍都督府下屬的我大明軍隊,也得有人監督才是……”

  說到這,朱慈烺看向了李邦華。

  “都察院不僅要監察文官,還亦要監察武官!”

  嗯,武官還是很貪滴。

  而如果太貪的話,那就會導致戰斗力下降了。

  所以,朱慈烺不能夠讓統軍都督府自成天地,不能夠讓御前親軍,在內部近親繁殖,成為一個腐敗嚴重,并且內部鐵板一塊,尾大不掉的軍事集團,反腐是非常有必要的。

  “殿下,若是要這么說的話,我大明朝將來就是九部兩院一府!”

  “可是,這個禮部該……”

  “禮部不再設部了!”

  朱慈烺說道。

  “未來祭祀,禮儀之事,在教化部下,設一司局專辦!”

  聽到這,魏藻德不再說話。

  而朱慈烺則是打量著殿內的諸臣問道。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呢?”

  “臣等無異議!”

  眾臣紛紛道。

  朱慈烺當下所在的這是小朝會,說白了就沒幾個人參加,來的都是大明朝的高官官員,不是部閣,就是侍郎。

  而且,朱慈烺重設九部。

  對于他們而言,也是有好處的——九個部比六個部多啊。

  這多了三個部!

  而且,還又多了一個貢院,雖然這個貢院大學士不能夠再任其他職務,而且,而且所受的約束頗多,但也是個不錯的位置,畢竟位高嘛。

  這一口氣多了三個部,就是三個部閣高官。

  如果算上侍郎的話,那官位就更多了。

  中樞一口氣多了這么多大空缺。

  對于他們而言,當然是好事了,干嘛反對?

  對于下面的官,也亦是如此。

  這就是朱慈烺改革容易的原因了。

  因為歷朝歷代,改革都免不了幾個字——清查冗員,精簡機構,觸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反而,到了朱慈烺這。

  朱慈烺卻是,增加官位,把蛋糕給做大了。

  這則要感謝古代的政治機構過于精簡,可以讓朱慈烺增設許多官職,來邀買人心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沒有異議,只見到蔣德璟有些疑惑地拱手詢問道。

  “殿下,這個科舉既然改了,文進士不取了,那將來,武舉還辦不辦?”

  一聽到武舉,朱慈烺頓時臉色微變,武舉這玩意朱慈烺覺得也沒多大用處。

  因為近代,乃至現代軍事是一個相當專業的活,需要軍校培養,而這不是尋常人家,尋常學校就能夠教授的本領(尋常家庭能學得了火器?學得了炮術?這玩意非得軍校才有辦法教啊)所以,靠武舉考試來選拔軍事人才,那完全就是瞎搞。

  冷兵器時代,靠武舉還或許有些用處,但是在當下,武舉的用處確實不大。

  而何況朱慈烺聘請洋將,乃是自培人才,已經建立起來當下近代軍校,是不太需要武舉來提供人才了。

  因為武舉提供的人才根本算不上是軍校人才,他應該算是“運動員”,或者是“大力士”,他們考試的內容都是,騎馬,射箭,拉硬弓,耍大刀,耍花槍,這特喵的跟走江湖賣藝的有什么區別?

  畢竟這年頭打仗也不需要什么武功了——武功再高,也擋不住一銃啊!

  歷史上,鴉片戰爭時期,大清國的武狀元,武舉人,武秀才,還有那些個綠營兵,八旗兵,一個個血染征衣,死在抗擊外侮,抗擊英夷的戰場上。

  但最終殲敵卻不過六十九人(死亡)。

  哦對了,這里面還有五個是三元里的老鄉干掉的。

  雖然這是大清武舉,不是大明武舉,不過朱慈烺感覺這也差不多,畢竟清代武舉考的東西跟大明武舉考的東西不能夠說一模一樣,但也差不到哪去。

  都是屬于被淘汰的掉的東西,所以,朱慈烺覺得,這個武舉還是可以撤掉的。

  但見到,朱慈烺張口道。

  “這個武舉確實可以撤了!”

  “朝廷的軍將,以后就由軍校提供,若想從軍報國,那就先報考軍校就是,武舉嘛,用不著了……”

  “殿下,武舉確實是無用,不過,也不能說一點用處也沒有,朝廷地方上緝盜,抓賊,維持治安,還是需要些人手的……”

  高宏圖提醒道。

  還真是,這群弓馬嫻熟的大力士,武林高手,用來維持治安還是蠻不錯的。

  這活對他們也是專業對口了,大明朝在地方上設了鄉官,但也不能不設捕快,不設些緝盜的好漢,要不然的話,光靠那些個秀才官,舉人官,還不得讓賊給偷了搶了?

  “那武舉也改一改,改成武秀才吧,考中武秀才者,可以充入衙門為吏,緝盜抓賊!”

  實際上這活交給這些人來干,也不太靠譜,這得交給真正專業對口的警察來干,最好是開個警校,但這玩意朱慈烺沒心思搞,而且估計也搞不好,所以弄些武藝不錯,塊頭也大的武秀才,來撐門面維持治安,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