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之拉著崇禎南遷 > 第837章 農業
  朱慈烺是很小心眼的,他可不愿意別人抄襲他的東西。

  哪怕,這玩意,實際上也是他抄襲別人的成果。

  只不過,這個被他抄襲的對象,在另一個時空里面罷了。

  不過饒是如此,這并不代表著,朱慈烺會慷慨地將自己的成果,任由旁人去抄襲。

  此刻,但只見到朱慈烺思考了片刻后,若有所思地說道。

  “想要防住抄襲,可真是不易……”

  蒸汽機這玩意,技術含量并不算太高,制造難度也就是那樣,只在懂了原理,再有手藝精湛的手工匠人們可用,這么一來,想要仿制出來此物,那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

  朱慈烺想要,防止旁人學習到這項技術,那能夠嚴格保密的手段,只有一個——嚴加封鎖,盡可能讓更少的人,知道這種機器。

  但這,又不太現實。

  作為一種,生產力工具,蒸汽機未來,會走入到無數工廠,還有礦場,被制作成無數種工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保密,談何容易?

  如果單純的,只是為了保密,而把這種機器,給束之于高閣,那又不靠譜——這么好的東西,如果只是為了保密,便將其給束之高閣,那難免是有些,因噎廢食了。

  “陛下,此物的保密,確實是不易!”

  旁邊的宋應星也露出擔憂之色,朝朱慈烺說道。

  “保密還是要的,要嚴查海關,防止此物流出海外,同時,對各工廠也要下禁令,嚴禁他們將此物,泄露給西夷,但是,這些充其量,只能夠防一時,防不了一世,短則二三年,長則五六年,西夷斷然也能夠,習得這個蒸汽機的奧妙之處,并加以仿制的,這雖然是我大明朝的損失,但朕看來,也不全是壞處……”

  朱慈烺思考著說道,說到這,他頓了頓語氣,朝在場的眾人說道。

  “今日我大明朝,能夠造出來這個蒸汽機,可若是,就此滿足,停止研究與發展,那無疑是技術之嚴重退步,古人有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科學大道上,也亦是這個道理,若天下唯有我大明,習得這蒸汽機的技術,那十有八九,要走上故步自封的老路,可能以后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后,這天下的蒸汽機,還是這般模樣!”

  “技術此物,有競爭,才有發展!”

  “西夷也學會了此技術,那就讓他們學了去,我大明朝只需要,不斷研發,對技術進行更新迭代,便可以永遠領先于西夷!”

  “而且,西夷們習得此技,說不定,也能夠對這技術之發展,走到推動之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大明朝也便以學習一下西夷的長處……“

  “皇上圣明!”

  一旁的魏藻德領著宋應星等人紛紛恭維。

  而朱慈烺的心情,卻是相當不錯,因為這個蒸汽機作為新動力的出現,對于工業上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首先,大明朝各大銃廠,估摸著是可以大大提高其的生產效率了。

  米涅步槍的產量,估計能更上一層樓,同時呢,因為動力強勁,原先質量較好,但因為強度太高,不易鉆取,拉膛線的鋼材,也可以得以應用。

  槍管壽命得到保障。

  而蒸汽機的出現,也會使得各大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大大增加,其產生的生產力,生產出來的商品,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其能夠最直接影響到的產業,就是大明朝的紡織業。

  呃,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小小的問題——把大明朝女織給徹底的破壞掉。

  大明朝之前,雖然有大紡織工坊,但他們出產的絲綢,或是布匹,論起質量來,實際上不比民間小戶人家的婦人們織出來的布帛強到哪里去。

  可一旦機器被應用到紡織業,再加上,蒸汽機又會推動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女織這個行業,是廢掉了——大明朝從事女織的人口,至少有幾千萬,他們是傳統祖傳里面,家庭收入的重要構成部分,如今少了他們,估摸著許多百姓的日子,又要過得壞一些了。

  同時呢,大規模發展的工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也會大大增加。

  煤炭,鐵礦,等產業,未來勢必是犧牲掉許多人的生命,同時,吸納大量的勞動力。

  同時呢,野蠻發展的工業,還有工廠里面,為蒸汽機鍋爐,豎起來的煙囪,和不分晝夜燃燒著的煤炭,大概也會,產生極為嚴重的空氣污染。

  哦對了,由于技術的發展,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可能會降低很多。

  所以,未來大明朝,那些個從農村破產,走出農村的低層小民,日子估計也好不到哪去。

  這一次,用上位者的話,可以稱之為“時代的陣痛,但時代的一粒塵,落到一個普通人的頭上,那便是一座大山。

  不會比工業革命之初的大英帝國的子民們,強到哪里去,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餓不死了。

  呃,從這一點看,大概也是蠻“進步”的。

  畢竟,歷朝歷代,哪朝哪代沒大規模的餓死人?

  餓死幾十萬,幾百萬的有,餓死幾千萬的,雖然罕見,但也不是沒出過。

  所以,哪怕只是保證大明子民不被餓死這一條,這足夠讓朱慈烺吹噓了。

  并讓他所統治的隆武年間,被后世史書,冠以為“隆武之治”。

  嗯,朱慈烺作為千古一代,是板上釘釘的了。

  別的不說,歷朝歷代的皇帝,充其量就是在華夏本土玩玩,可朱慈烺呢?

  卻是已經下南洋,奪美洲,取印度。

  滅蒙古。

  疆域之廣,歷史上的蒙元也沒法跟他比。

  而民生方面,之前的歷朝歷代,也照樣沒法跟他比。

  商業,經濟繁榮,海貿這方面,哪怕是兩宋,也沒辦法跟他比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慈烺的隆武之治,是板上釘釘的了。

  他也注定,要成為華夏歷史上的,有史以來的第一帝。

  如果大明朝不亡的話,他在歷代帝王里面的排名里面,或許會僅次于太祖朱元璋——太祖朱元璋是祖宗,按華夏人的規矩,哪怕是真超越了祖宗,在排名上,也是不能超越滴。

  至于什么,小贏了,小豬了,小李,小趙了,在朱慈烺這,那就只能夠排到他后面。

  當然了,堯舜禹這三代,朱慈烺大概也不能超越的。

  畢竟,儒家在編故事上面,已經給這三位封了神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對比歷代天子時,往往也不會,把這幾位給列入到其中吧?

  畢竟這幾位具體的事跡,是一概不知,就是有記載的,其內容也相當存疑,像是儒家編出來的小作文。

  表面上看,朱慈烺這個大明天子,似乎有些不把人當人看,不太顧及民生,但光是不讓百姓們餓死這一條,就足夠讓他超越華夏歷朝歷代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統治者們了。

  在預見了工業大發展后,所會帶來的民生問題后。

  朱慈烺在當天,便又召見了大明朝的司農部尚書何騰蛟,何騰蛟官運不錯,如今已經是司農部尚書了,而且他年齡不大,入閣是大有可能的。

  司農部在大明朝的九部一院里面,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存在,僅次于內政,財政,兩部,排在其余諸部之前。

  原因也很簡單。

  這畢竟是華夏,自古以來,甭管統治者視農民們如何,總要擺出來一副重視農業,重視農民的姿態。

  畢竟,農民雖然身份低賤,但他們卻生產著足讓天下人活命的食物,從事農桑雖然辛苦,又臟又累,時常要跟泥土糞便打交道,但少了這玩意,國家難免是要出大問題的。

  因此,歷朝歷代,在嘴上面,莫不是以農為本,以農為重。

  哪怕到了后世,三農問題,也照樣是被國家領導人時常掛在嘴邊的大問題。

  所以,何騰蛟這個司農部尚書在大明朝的政壇,地位還是很高的,再加上他本人年齡不算太大——還不過花甲,雖然比不了首輔魏藻德的年輕,但在政壇上,這個年齡還真談不上老。

  此刻,當被朱慈烺詔入到宮殿內后。

  何四騰蛟在見禮后,便恭謹的接受了朱慈烺的賜座,然后,眼觀鼻,鼻觀心,等候著朱慈烺的問答。

  但只見,朱慈烺,拿著半個,大棚里面剛剛接出來的新鮮西瓜,用一個銀勺,挖著西瓜的果肉,吃得滿口津液,是笑呵呵地朝何騰蛟打起了招呼。

  “何卿,朕的大棚里面,新近產了些新鮮的西瓜,這在當下的時令,可是難得的好東西,如今不比以往,可以靠大棚逆轉四季,這春天四月,也可以吃上新鮮的西瓜了,一會你走的時候,捎上幾個,回去也嘗個鮮……”

  “臣謝過陛下!”

  何騰蛟說道,然后眉飛色舞道。

  “陛下,這個大棚種蔬果,確實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司農部正打算在鄉下推廣,令民間農戶,興建這個大棚,然后種植蔬果,既可以解人秋冬瓜果蔬菜之不足,亦可以富農利民……”

  “推廣是可以的,不過,恐怕推廣不了太廣,也就是富商勛貴們可以吃得起這東西,普通百姓,可沒銀子吃這大棚里面的瓜啊……”

  朱慈烺卻是搖頭嘆息道。

  在后世,大棚里面的反季蔬菜瓜果,尚且不甚便宜。

  劉華強都嫌大棚里面的瓜貴。

  何況是當下之時代?

  “可即便如此,農戶們大概,也是能賺上一筆的……”

  何騰蛟說道。

  朱慈烺卻是搖頭冷笑。

  “農戶們可賺不了這個銀子!”

  “這筆銀子,十有八九是地主們賺了!”

  投資大棚肯定可以賺銀子,但朱慈烺卻不認為,普通農民有資格賺這筆銀子。

  因為現在大明朝的菜棚,那成本可不低啊,是用玻璃為頂,需要的技術,也不是一般小民能夠負擔得起的。

  能種植菜棚的,大概也就是那些個民間的富商,富戶。

  而且這樣的菜棚,估計也只會在大城市四周看見。

  尋常的,消費能力有限的小州縣,估計沒人敢投資這玩意,因為即便是蓋起來菜棚,種出來的瓜果蔬菜,大概也賣不出去。

  朱慈烺的話,是事實,但卻讓何騰蛟略有些尷尬,他賠笑著朝朱慈烺說。

  “陛下圣明,臣考慮欠妥了……”

  “朕今天叫你過來,不是跟你說什么大棚的,朕是想問問你,如今我大明朝的糧食問題!”

  說到這里,朱慈烺目光灼灼的看著何騰蛟,然后問道。

  “何卿可知道,如今我大明朝,有多少丁口?”

  “這個……”

  何騰蛟臉色微變,他思量后說道。

  “我大明朝的丁口,一直未曾由官府統治,具體數目,臣肯定是說不上來的,但綜合我朝這兩年來,各地鹽業承包商們繳上的鹽稅來反算,大概能夠推算出,如今我大明朝朝的丁口,應當在兩萬萬一千萬!”

  “是這么多!”

  朱慈烺點了點頭。

  大明朝沒有人口普查——這個難度太高了,不是朱慈烺能夠做到的。

  當然,也并不代表他做不到——大明朝現在是設下鄉官了的。

  讓各地鄉官們,給各村鎮的頭面人物們,布下任務,便可以統計出來,在鄉的村民們的數量了。

  這便可以統治出來,大部分人口,至于城市人口嘛,就比較難統治了,畢竟,城市人口增加迅速,而且朱慈烺對他們,也沒有什么好的統治辦法。

  因此,朱慈烺想統治人口的話。

  就只能夠推算了。

  而官府推算人口的手段,一般情況下,則是使用鹽稅來推算——畢竟鹽是生物必需品,只要活著,就要吃鹽嘛。

  而根據人均食鹽攝入的量,再綜合鹽稅的數字,便可以得到一個,較為精準的結果了。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鹽商們沒有瞞報銷量,沒有偷稅漏稅。

  在以前,指望鹽稅來推算人口,是不靠譜的,因為大明朝以前的鹽稅,那簡直就是個笑話,可現在,重新改革過鹽務后,并且將鹽廠給官營。

  雖然民間,還有少量沿海私鹽泛濫,但通過鹽稅反推人口,還是勉強可以做到的,聽著何騰蛟的匯報,朱慈烺點頭之余,再度的詢問道。

  “那我大明朝,可能養活這兩億一千萬的子民?還有未來,逐年增加,一年至少增加五百萬的子民?”

  “這個絕非易事!”

  何騰蛟面色凝重的說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