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大明之拉著崇禎南遷 > 第838章 糧食問題
  兩億一千萬人。

  在十七世紀中期,這個數字已經是相當驚人的,彼時所謂的西方列強,人口才多少,西班牙帝國才五百多萬,荷蘭有多少?唯一一個人口比較多點的,大概也就是路易十四統治著的法蘭西帝國了。

  如此之多的人口,可以提供巨大的紅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養活他們所需要的糧食,實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在小冰河期的影響之下。

  歷史上,崇禎皇帝所統治著的大明王朝,就是因為養不活這兩億子民中的一部分——集中在北方省份,因天災而產生的大量饑民們,然后,這些餓肚子們饑民們,很不客氣地在闖王李自成的帶領下,殺至北京,跑路不得的朱由檢,也只好到煤山上去找他心愛的老歪脖子樹。

  而現在,朱慈烺所統治著的明王朝的人口,比朱由檢那會,還多了一些。

  實際上,可能會更多——因為鹽商們都是貪的,他們交上來的鹽稅,多少還是會有些出入的。

  這點出入,可能不大,但哪怕只是多出來幾百萬人口,一千萬人口,如果不考慮好他們的吃飯問題,這幾百萬人口,也足夠掀翻一個正處于盛世的封建王朝。

  “我朝的百姓,吃飯應當不是問題吧?”

  “這要看什么時候了!”

  何騰蛟不敢隱瞞,他回答說道。

  “若是豐年,再加上海上無甚風浪,那大概是不成問題,可這三年豐,一年歉,自古以來,從堯舜時,就是如此了,如今,我朝雖然風土尚且,但一遇天災,還是要出問題,若是運糧的大鳥船,在海上遇了風浪,沉個幾十條,或許南洋的稻谷沒損失多少,但帶來的影響卻壞,難保會有糧商,趁機大做文章,哄抬糧價,屆時,也會鬧出來亂子……”

  糧食問題實際上,不僅僅是種出來足夠多的糧食就夠的問題。

  朝廷的政策,還有商人們對市場的操控,都會影響到底層小民的吃飯問題。

  每逢災年,為利益最大化,絕大多數糧商,都會哄抬糧價,不要以為,依靠政令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是不可能的。

  癡心妄想而已。

  在一九四二年,河南有一個叫李培基的家伙,在遇大災時,以鐵腕平抑糧價,所帶來的后果,卻是致命的——大糧商們眼見事先囤積居奇的糧食,竟然不敢賣不上高價,連原本收購價都賣不出,還賣個屁啊?攥到手里,哪怕一把火燒了,都比賣了強。

  而外地糧商眼見無利可圖,又怎么可能會轉運糧食到災區?

  結果,這災情便嚴重惡化了。

  可以說,如若是歷代政權說話那么管用的話,他們就不會亡了,朱慈烺可不認為,自己能管得住那些個商人——十七世紀是商業自由的年代。

  何騰蛟也不認為朱慈烺會這么做——如果是以往的封建官僚,如果良心大大滴好的話,或許和可能會殺批糧商。

  呃,這個概率并不高。

  因為大糧商往往不僅僅是糧商,就像是那個姓李名培基的家伙,難不成會連幾個糧商都殺不了?

  他倒是想殺,可糧商絕不僅僅只是糧商那么簡單。

  都是有背景的啊。

  “豐年,歉年是都有的,歷代天子雖然自稱天子,但是,朕這個天子,卻也無逆轉天時之手段,關鍵在于,豐年屯糧,以備災年!”

  “這個我朝做的是有些不夠!”

  何騰蛟不假思索的說道。

  因為在南遷后,為了收稅方便,朱慈烺一股腦地,廢除了所有的實物稅——他當時要的是養兵的白銀,而不是亂七八糟,而且損耗很復雜,雖然被大明王朝的貪官污吏們中飽私囊的實物稅。

  收白銀當然有好處了。

  好處就在于。

  稅收明了,而且白銀的成色,質量也好驗,火耗也少。

  而且這玩意是硬通貨,發下去就有人認。

  明末一年流入一千多萬兩的白銀,這玩意充當貨幣,也不至于像歷朝歷代那樣,通脹緊縮。

  但他也有壞處,那就是,稅收采用白銀,就導致大明王朝的官僚們,喪失了大規模收集糧食的能力——以前稅收就是糧食,現在收上來的是白銀。

  而遇到災年,白銀是換不成糧食的。

  而且朱慈烺也沒有什么屯糧的習慣——一直在跌,對于他這種喜歡算細賬的皇帝而言,存儲大量長期來看不保值的期貨,明顯是不太明智的決策。

  朱慈烺政權真正攥在手上的糧食,大概就是每年那幾百萬石,到上千萬石不等的“南運米“。

  “屯糧這件事,只要朝廷想做,便可以做到,我是問你,我大明的本土,可養活這兩億一千萬,甚至更多的子民,哦對了,以后每年,估計還會再增加五六百萬,這么算下來,似乎有些困難啊……”

  “這要看怎么養了!”

  何騰蛟是典型的封建官僚,他在湖廣打仗的時候,早年為官的過程中,見識多了因明末亂世,而餓死的百姓,也見過那些個長期營養不良的底層百姓,在他看來,人是一種適應性非常強的生物。

  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不管生活如何困頓,更不管自己承受的生存壓力有多么巨大,人類這種動物,都會想招,想辦法讓自己活下去,而人的適應能力也很強悍,在極端的情況下,哪怕只能夠保證,一天一百五十大卡的熱量,也足夠大多數的人生存下去了——列寧格勒圍城戰時,極端情況下,當地市民一天也就是一百五十大卡,摻了鋸末,可食物化合物的黑面包。

  何騰蛟肯定是沒見識過,列寧格勒圍城時,蘇俄軍民們的慘狀的。

  但問題在于。

  明末亂世里面,比這慘死十倍,百倍的的事,又不是沒有。

  別的不說,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才死了多少人?

  可明末亂世,又死了多少人?

  此刻,只聽何騰蛟說道。

  “若是少食,或是吃的劣一些,那依仗我大明漢地十幾省內的產糧,足可以養活天下的丁口了,就是再養活一兩萬萬,也不是問題!”

  “再或者,若能夠把從美洲弄到的番薯,還有土豆,給推廣開來,強制播種,不考慮后果,那養活六七萬萬人,應當也不是問題!”

  “不過,這么一來,恐怕饑荒,還有民變,肯定會屢見不鮮,甚至絕不遜色于闖逆,肆虐之時,比闖逆,還要更甚數倍……”

  明末群雄并起的農民起義,在華夏古代,已經是罕見的超大規模起義了。

  闖王李自成在極盛之時,在沒有自己的根據之地的情況下,靠著他的“戰略機動”竟然能拉出來十幾萬的精銳,而大西王張獻忠,也能夠在相同的環境下,發展壯大出來如此勢力,已然是非常驚人的了。

  可在何騰蛟看來,比這規模還要大的農民起義,如果照他所設想的道路發展,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應殺而未殺之人,滿坑滿谷,這個曾剃頭雖然嗜血好殺,但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倒是簡單粗暴啊!”

  朱慈烺聆聽的何騰蛟的設想,在心底嘀咕。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