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隆萬之變 > 666《陳六事疏》
  《陳六事疏》是張居正于隆慶二年上書皇上的一份重要的文件,他根據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官場積弊,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個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舉措。

  魏廣德并不清楚張居正要告訴隆慶皇帝哪六事,所以并未上心。

  而且,因為張居正剛剛拋出這份自己精心打磨,反復修改多次的奏疏,詳情自然沒那么快流出。

  實際上,僅是在李春芳、陳以勤兩人手中就耗費了幾乎半日的時間。

  全文洋洋灑灑五千余字,不管是李春芳還是陳以勤,都是在粗看一遍后馬上就轉變態度,改為仔仔細細閱讀其中內容。

  《六事疏》雖起意來自徐階,可此刻已經和徐階原稿大相徑庭,云泥之別。

  毫無疑問,《陳六事疏》其實就是張居正多年來心里早就已經形成的一套改革方案,每陳一事,后必附“伏乞圣裁”四個字。

  雖然是一疏,在他看來卻實際上是六道陳疏,他不希望因為某一件事引起皇帝不快而直接否掉。

  但是,若將此疏拆開,分別上奏又顯得麻煩,所以才選擇如此上奏。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他從小穎敏絕倫,胸有大志,加上他的矻矻不倦,因此學業進展很快。

  他十三歲時寫的文章就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垂青,顧璘夸他有“將相才”。

  張居正十六歲中舉,顧璘又解犀帶相贈。

  他二十歲赴京會試下第,二十三歲再試成功,中二甲進士,改庶吉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作為“儲相”的庶吉士的生活是一種練習辦事的清閑生活,但張居正此時卻不清閑。

  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認真地研究國家的典章制度,總結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探討治國的方法,從而為他后來的執政奠定了基礎。

  三年散館后,他授翰林院編修,此時正是夏言被斬,更是發生了“庚戌之變”,朝局風雨飄搖之即。

  雖然看到朝廷存在的諸多問題,可做為翰林院編修,他卻無能無力,這也是導致他之后以養病為由返回湖廣老家云游的原因。

  多年后,當他再度被召回時,朝廷里正是二王之爭的時期,當朝首輔站隊景王,而次輔徐階選擇裕王,此時朝廷表面風平浪靜,實在暗流涌動。

  到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登基后,朝廷馬上陷入徐、高之爭。

  其實,現在大明朝廷存在的弊端,徐階也是看的明白,只是他年歲已大沒有勇氣去改變。

  把自己看到的朝堂通病轉給張居正,也不知徐階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許是希望他能有一番作為,亦或許.

  在李春芳、陳以勤看來,張居正《陳六事疏》,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全面地提出了整頓朝政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既切中時弊,也切實可行。

  只是,李春芳也只是仔細看過,也認真思考其中利弊,而陳以勤則更加重視,不僅思考內容,更是讓手下書吏立即抄錄,并送到殷士譫、魏廣德處。

  其中整飭兵備一事中提到,“再照祖宗時,京營之兵數十萬,今雖不足,尚可得八九萬人,若使訓練有方,亦豈盡皆無用?

  但士驕惰,法令難行,雖春秋操練,徒具文耳。

  臣考之古禮,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閱之禮,以細武事而戒不虞。”

  朝中當下知道隆慶皇帝屬意讓魏廣德整飭兵備的人可不多,即便是殷士譫都不知道這事兒,而他也只是聽隆慶皇帝提過一嘴,說魏廣德想用舉辦大閱禮的形式,提振明軍士氣,威服海內。

  而看到張居正的飭武備,立時就想到魏廣德對隆慶皇帝的提議。

  而張居正這份奏疏,其實更應該說是一道陳情,是不需要內閣作出票擬的。

  中午休息的時候,三位閣臣聚在一起,李春芳和陳以勤自然與張居正進行的一番交流。

  “叔大之文,讓吾豁然開朗,有撥云見日之感,我意直接送交司禮監,請陛下御覽,逸甫意下如何?”

  等張居正說完自己上此奏疏想表達之意后,李春芳就對陳以勤說道。

  “自無不可,叔大的文章做得好,按此圖之,或許對朝廷大有裨益。”

  陳以勤也覺得張居正的六項建議倒是可行,姑且一試也無妨。

  張居正急忙拱手謙虛,不過李春芳已經交過中書舍人,即可把張居正所作《陳六事疏》送進宮里去。

  魏廣德是在下午的時候看到由陳以勤家丁送來的文章,對陳以勤專門把張居正文章抄錄給自己,一開始還是有些驚奇,不過快速瀏覽后才明白是何意。

  “聞帝王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務;正心修身,建極以為臣民之表率者,圖治之大本也;審幾度勢,更化宜民者,救時之急務也.伏乞圣慈垂鑒

  一省議論,臣聞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于眾,斷在于獨

  一振紀綱,臣聞人主以一身而居乎兆民之上,臨制四海之廣,所以能使天下皆服從其教令,整齊而不亂者,綱紀而已

  一重詔令,臣聞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一核名實.

  一固邦本,臣聞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一飭武備,臣惟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于邊防,廟堂之上,所當日夜圖畫者,亦莫急于邊防”

  “哎呀這張叔大可以,直接請陛下下旨。”

  待魏廣德仔細閱讀張居正的奏疏后不由感慨一句。

  這份奏疏所言六事,其實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五項,皆有伏望敕下部、院等衙門的字眼。

  這其實也不算什么,如果皇帝覺得他說的話有道理,按此下旨也說得通,如此請旨,只怕隆慶皇帝心里未必樂意。

  “方法不對。”

  魏廣德心里下了個評語,估計隆慶皇帝按奏疏做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于張居正提出飭武備中所奏,倒是比較吸引魏廣德的關注。

  嘉靖年間以來的內憂外患,南倭北虜,早就是大明以來的一大外患,而邊防大計乃是國家急務。

  張居正在奏疏里提出一個觀點,居然和他當初對隆慶皇帝所言有些不謀而合。

  “邇年以來虜患日深,邊事久廢,比者屢蒙圣諭,嚴飭邊臣,人心思奮,一時督撫將領等官,頗稱得人,目前守御似亦略備矣。”

  其實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目前九邊局勢平穩,守御比較完備,而重點則是后面一段話,就是“然臣以為,虜如禽獸,然不一創之,其患不止,但戰乃危事,未可易言,應從容審圖,以計勝之耳。”

  張居正居然提出要一戰重創虜騎,以達到平息邊患的目的。

  從容審圖其實就是從容贊畫,要先研究好戰略戰術。

  明朝的兵部,并未只是掌管軍隊文書一類,更有專門謀畫戰略的官員,類似于后世參謀一類文職。

  他們擅長在地圖上勾畫計算,確定大軍進退戰略,物資儲備與補充等,自然不是后世影視作品里大將軍只是在地圖上隨便指指點點畫畫,就帶領大軍按此行動,然后就能取得一場場勝利。

  朱元璋為什么要制定衛所制,不僅是因為天下太平后管理方便,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認真思考過對蒙元作戰中的經驗,大兵團作戰需要后勤輜重輔助,數千人的作戰單位是最容易完成后勤補給,軍隊規模也適中。

  而不是按過去建立所謂“大營”,將軍出戰則臨時勾選精壯,組成作戰部隊。

  平時軍卒就按衛所分兵訓練,相互之間也熟悉,戰陣之上也能密切協作,發揮出戰力。

  至于其后提到的“大閱”,其實在張居正的理想中,為的是讓皇帝親臨校閱,裁汰老弱不堪者。

  亦如陳情中表達出來的意思,“伏乞敕下戎政大臣,申嚴軍政,設法訓練,每歲或間歲季冬農隙之時,恭請圣駕親臨校閱。

  一以試將官之能否,一以觀軍士之勇怯,有技精藝熟者,分別賞赍,老弱不堪者,即行汰易。”

  讓隆慶皇帝每年都去看演武,如果皇帝喜歡武事,如正德皇帝般,或許看到張居正這份奏疏立馬照搬全抄用上了,可是當今這位可不是正德。

  魏廣德有些可惜的搖搖頭,張居正厲害啊,雖然可行,但不切實際,他不了解隆慶皇帝啊。

  魏廣德心里感嘆一句,也有些理解他后來為什么那么嚴格要求朱翊鈞了,估計是在小皇帝他老子這里沒有撈到好,所以有些愛之深恨之切。

  一下午的時間,魏廣德別的事兒都沒做,就是反復在閱讀張居正這道《陳六事疏》,越看越覺得貼切,有道理。

  而此時乾清宮里,隆慶皇帝也正在御覽司禮監緊急送來的這道奏疏。

  今日司禮監是陳洪值日,看到從內閣送來這一份奏疏,一開始他以為出了大事兒,畢竟內閣和司禮監奏疏傳遞都是有規矩的。

  每日幾次,每次是什么時辰,都有規制。

  可今日這道奏疏送來就沒有講規矩。

  對于重大奏疏,一般內閣閣臣會直接送到乾清宮交到皇帝手中,少有走司禮監這道程序的。

  陳洪好奇之下,自己就把張居正的奏疏給看了遍,然后他就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了。

  “嘿嘿,看來張叔大是取得了首輔和次輔大人支持呀,不然也不會這個時候送來。”

  陳洪咂咂嘴,既然內閣已經表達出支持張居正的動作,他也不能和內閣對著干不是,反正也想沒事兒呆在皇帝身邊,說不好能固寵。

  當即,陳洪就帶著奏疏到了乾清宮里。

  隆慶皇帝正在御花園里遛狗,聽說陳洪送一份奏疏來宮里,先也是被嚇了一跳。

  算算時間,八月了,貌似北邊和南邊都可能發生大事,雖然奇怪怎么是陳洪送來,不過他還是快速回到宮中。

  看完奏疏后,隆慶皇帝有些沉默。

  張居正所奏六事都沒錯,按理來說,好像朝廷就應該這么做。

  不過隆慶皇帝也知道,張居正只是提出方向,對六事的細節并未擬好,所以才請求下敕書到各衙門。

  略作思考,隆慶皇帝也有了應對之法。

  提筆,在奏疏上寫道:“覽卿奏,皆深切時務,具見謀國忠懇,該部院看議以聞。”

  他并沒有按照張居正所想,按照其中幾條給部、院下旨辦理,即便其中個別張居正已經提出思路,他也沒有讓部、院照辦,而是讓各衙門看、議,然后形成部議再交到他手上。

  其實這個處理方式是比較合理的,雖然張居正提出的事項看似都合理,但畢竟涉及到實務,隆慶皇帝不知道朝堂各衙門在實際操辦過程中是否會遇到麻煩。

  把奏疏發送給部、院,讓他們討論后再上交決議,這樣很大程度上可以讓他更清楚這六事的可操作性。

  當然,若是沒有人專門盯著這件事兒,討論的時間長了,也可能就不了了之。

  這其實也是明廷經常發生的事兒,有始無終。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因為提出的觀點很有道理,讓人無法找到反駁之處,但是操作中會損害許多人利益,大家內心里其實反對,所以就想方設法拖延時間。

  拖一拖,自然就沒事兒了。

  明廷衙門辦事就是如此,長此以往,效率也愈發低效。

  只不過在他這么處置后,朝廷六部和各院很長時間都沒有回應,而隆慶皇帝玩樂其實也很忙,所以很快就把這事兒給忘到九霄云外。

  因此在之后,許多人都以此為隆慶皇帝昏聵無能的證據。

  隆慶皇帝愛游玩,愛螯山燈會,愛財富美女是真的,也愛把朝政大事推給內閣和司禮監去處理,而大部分決策都是基于內閣作出的票擬而定。

  而也正是因為他這個“好”習慣,讓隆慶朝的內閣閣臣們有能力按照自己心里所想,去重新規劃心目中的大明朝。

  只不過,他沒有能夠很好的處理好權臣之間的斗爭。

  張居正所提“六事”,雖談不上是具體國策,卻道出了明朝自“仁宣之治”后出現在明朝上層建筑內部的種種矛盾。

  只不過,需要徐階或者高拱這樣的人去推動,而李春芳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本章完)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