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逍遙小儒仙 > 第72章:年輕氣盛(下)
  已經交過來的詩文,加上李長安的一共有十二首。

  十二首詩,如果囫圇吞棗看過去,很快就能看完。

  但徐年卻是慢慢品讀,逐字逐句推敲,即便眼前的詩文讓他大皺眉頭,也沒有直接扔到一邊。

  而是仔細斟酌后,提筆在空白處寫下評語,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

  他距離大師只有一步之遙,但并未瞧不起任何一首詩。

  最后在評語結尾,還會寫上“此乃吾一家之言,互為討教”幾個字。

  前面的十一首詩品讀完,已經過去了兩個時辰。

  最后一首就是李長安的《相思二首》。

  徐年轉了轉頭,活動一下筋骨,遲遲沒有伸手把李長安的詩拿到面前來。

  說實話,他是不太愿意看的。

  李長安的表現在他看來,有點心浮氣躁了。

  自己語重心長地說了那么多,依然沒有效果。

  年輕氣盛啊。

  “罷了。”徐年最終還是把桌邊的《相思二首》拿過來,“看完后找出不足,待會兒和他談的時候,也能言之有物。”

  首先入眼的不是詩文,而是那一手行書。

  “嘶……”徐年下意識倒吸一口涼氣,湊近手中宣紙,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端詳。

  “明明是行書,卻在里面用了草書的筆法,增添其動勢;不僅用草書,還用了楷書,又多了絲靜態之美,妙……”

  “線條多是以提按為主,偶爾會運用絞轉筆法,在轉折的地方用筆干脆利落。”

  徐年還沒有看內容,就已經被李長安這寥寥幾十字震住了。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李長安的書法,竟有種在看書法大師作品的感覺。

  行書不是沒有人寫,但李長安的這幅字,卻讓人耳目一新。

  “這個‘骰’字,代筆用的堪稱一絕,那么多筆畫一帶而過,偏偏沒有影響字的美感。”

  徐年嘖嘖稱奇。

  “可惜了,還是能看得出匠氣,轉折看似干脆,依然有點拖泥帶水之感。”

  雖然嘴上說著可惜,但徐年眼睛卻泛著光,像是看到了獵物的狼,揮手把門關上,然后小心翼翼鋪平手里的宣紙。

  “雖說還沒到大師水準,但明顯已經走出了一條新路,不可多得啊。”

  徐年搓搓手,重新鋪開一張宣紙,準備把李長安的詩先謄抄下來。

  這么珍貴的一幅字,他可舍不得在上面動筆品評,一定要保存下來。

  “這個李長安李太白,想不到竟還有一手好字,偏偏還獨樹一幟,當真天才到了這種程度?”

  徐年邊抄寫邊贊嘆,“不說詩的內容,光是這字,就是一絕。”

  書法與丹青,天下文人誰都避不開。

  讀書人基本都有一手好字,但具體好在哪里,一般人看的并不真切。

  有泰斗級人物,對照書院內部“學徒、能工、巧匠、大師、文宗”的品級評定,給其他領域也設定了評定標準,并且推廣開來,逐漸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同。

  首先是學徒,意味初入此道,基礎扎實。

  而后可稱工匠,工匠能以此為生,傳授弟子,但多了絲匠氣,少了分行云流水。

  再后乃成大師,大師者意境圓融,無論書法,還是丹青,都氣象萬千。

  大師之后,便是宗正,開宗立派,自成天地,可謂一派之正統。

  李長安的這幅字,在徐年看來,已經算得上是頂級工匠的水準。

  再進一步便可稱之為大師。

  無論是詩文,還是書法丹青,亦或是話本圍棋。

  只要是到了大師這個層次,都足以受世人敬仰。

  那是真正站在高處俯瞰云端的存在。

  徐年謄寫的速度很快,可是越往后,落筆的速度就越慢。

  尤其是抄到“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時候,全身狂起雞皮疙瘩,好似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才把這兩句謄抄完。

  將李長安的手書小心翼翼放在一邊,徐年拿著自己謄抄下來的詩文,重新一字一句地品讀。

  “一尺深紅勝曲塵,天生舊物不如新。”

  “一尺深紅……女子成親時頭上的蓋頭,紅布蒙塵暗示郎君喜新厭舊。”

  “雖然手法委婉,但言語太過直白,就意蘊而論,缺乏含蓄之美。”

  徐年將自己的見解寫在旁邊,然后繼續向下看,

  “合歡桃核終堪恨,里許元來別有人。”

  “合歡核桃,夫婦恩愛之象征,里面卻有了另外一人,這‘人’與‘仁’同音,有點意思。”

  “此第一首,手法用的頗多,但整體意境,仍然是意傷于太盡,缺了些余韻,過于直白淺顯。”

  徐年一字一句都在斟酌,看起來評價不算太高,可心中卻震動不已。

  光從詩文意境上來說,差了《登第九樓臺》一大截,二者不是一個層次。

  但徐年看過《囈語》初稿。

  這首詩寫的分明就是《囈語》啊。

  二者契合的未免有些過分了。

  壓下心頭的震撼,徐年繼續往下看。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這一句,徐年看了好幾遍,才哭笑不得地搖頭,

  “方才還說上一首詩過于直白淺顯,這首詩卻又隱晦太過,一般人誰看得出來?”

  “井底點燈,便是深燭,隱喻‘深囑’之意。”

  “長行本是一種博戲,此處又意為遠行;莫圍棋又與‘勿違歸期’雙關。”

  “這是要讓郎君遠行一定不要忘了歸期……”

  徐年再次提筆做了標注,而后鄭重地看向最后兩句。

  這兩句,最是精粹,每讀一次,都有種凄婉纏綿之感。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瓏骰子是長行博戲所用之物,又一次提醒夫君‘長行莫圍棋’。”

  “‘入骨相思知不知’纏綿之意,沁骨銷魂……”

  “這個李長安,哪來的百轉柔腸?竟將女子的難離難舍寫的如此……摧人心腸。”

  真要說這首詩立意有多高,手法有多絕妙,徐年第一個不服。

  可單論是否與《囈語》契合,徐年第一個服氣。

  若是把第一首和第二首的位置換一下,簡直與《囈語》的故事一模一樣。

  甚至徐年心中隱隱覺得,最后兩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比整本《囈語》都要強。

  這已經不是用詩文配合話本了。

  更像是整本《囈語》只為了襯托這兩首詩。

  尤其是……

  徐年目光掃過最后兩句,依然忍不住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良久,徐年揉了揉額頭,輕笑著搖搖頭,

  “這個李長安……”

  “年輕氣盛的讓人沒脾氣啊。”

  還說要找他談一談,稍微敲打一二,要學會腳踏實地。

  現在倒好,拿什么談?

  夸他字寫得好?

  還是夸他詩寫的好?

  可話都已經說出去了……

  徐年突然覺得頭疼的厲害。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