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重回1975:岳父追了我八條街 > 第115章 借雞生蛋
  騎著自行車。

  來到了縣委大院。

  曹建川下了自行車。

  剛推車走到傳達室門口,還沒等開口,問傳達室的同志,韓承望在哪。

  便聽到遠處有人喊著自己的名字:“曹建川同志!小曹同志……”

  是高勇軍的聲音。

  如今他吃了曹建川給的方子。

  加上那些虎骨和虎鞭酒。

  如今的氣色是越來越好。

  也中氣十足。

  曹建川轉頭一看見他,連忙把單車往院子里的樹蔭下一停,鎖上車,去到了他的身邊。

  “高大哥。”

  高勇軍好奇問道:“建川你怎么來縣里了?”

  “我想到了一件能加快插秧效率的工具,這不,想來縣里找高大哥幫忙看看行不行的通。”

  “能加強插秧效率的工具?”

  “嗯。”

  “做起來麻煩嗎?”高勇軍一聽就來了興趣。

  在這個以糧為綱的時代。

  事關糧食生產,可沒小事,全是大事,特別還是這種加快效率的東西。

  當然前提肯定不能太麻煩,太復雜。

  否則就云峰縣的技術,肯定做不出來。

  “我感覺挺簡單的,估計我們縣的機械廠就能弄出來。”

  “好!我這就帶你去見韓領導,這段時間,縣里天天還在為這段時間的早稻豐收和晚稻播種的事開會來著。”

  高勇軍說完也不客氣,拍了拍曹建川的肩膀,帶著他就向縣里的會議室走去。

  ……

  此時的會議室韓承望正和縣里的一眾領導們正開著關于糧食的會議。

  “這幾天,氣象站的同志要時刻注意天氣的變化,一有任何陰雨天氣的到來,必須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個公社,各個大隊。”

  “氮肥廠這段時間,必須要加足馬力,全面保證尿素化肥等物資的全力生產,力保這次物資生產再上一個臺階。”

  “運輸公司要在公糧上繳后,以最快的速度,拉到縣里的糧站,在尿素,農藥等物資分配好之后,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各個公社去。”

  “糧站則要做好全縣糧食入庫的統計,收納工作……”

  而臺下的一眾頭頭腦腦們,則不停的在韓承望的話語中,不時的點著頭。

  韓承望把一系列的任務一一吩咐下去后。

  這才看向了會議室的角落。

  剛才走進來的曹建川和高勇軍倆身上。

  “怎么?小曹同志有事?”

  高勇軍和曹建川站起身。

  高勇軍搶先開口,直接進入到了主題部分:“韓領導,小曹同志說他研究出了一種簡單的手搖試插秧機,能一天最少插六畝地!”

  “什么?”

  這個時代的領導們,那可都是下過田,干過苦活,清楚田間地頭這些雜七雜八事情所需要的功夫和時間的。

  這一天能插六畝田,那差不多可以頂的上十個人的勞動量了。

  手工插秧的速度,根據人而異,再0.5畝到1畝田左右。

  不過基本上都是0.8畝那樣算是非常不錯了。

  當然,讓韓承望吃驚的,還不僅僅是這一個原因。

  這次青安市退休的有一個副市長,是主管農業的。

  上次趙成業去陽雙村考察的時候,就私下點撥了他一下,讓他繼續在農業這個方向,做出一些成績來,這樣也好讓他的提名更容易通過。

  “小曹,詳細說說,這東西好操作嗎?”

  “不麻煩,隨便一個人就能操作,哪怕是我岳母來,估計都能一天插五,六畝田。”

  這個比喻就形象了。

  在場很多人可是認識曹建川岳母的。

  想著那個快六十來歲的老太太都能一天插六畝田,那么其他青壯就更別提了,那豈不是隨便一天十畝八畝的跟玩一樣。

  “那這東西好做出來嗎?”

  “我感覺挺簡單的,也是我那缺少工具,要不我都能做出來。”

  “多少錢能做一臺?”這可是個最關鍵的問題,這個時代農村都窮。

  “估計自己弄的話也就百來塊吧。”

  曹建川沒敢把價格說的太低,畢竟這個年代一輛自行車的價格也要150塊左右。

  不過這東西要的鐵可比自行車多的多,但它卻沒自行車那么做的精致,在這一方面,能省些錢。

  聽到只用百來塊,韓承望連叫了幾聲“好”,接著又問道:“那需要些什么?”

  “只要些鐵和傳動的鏈條就行。”

  “走,去縣里的機械廠,我們讓人把這東西做出來看看。”

  韓承望一聽也顧不上繼續開會,帶著人就向縣里的機械廠趕去。

  這東西如果能做出來。

  他閉著眼睛也能想到,所帶來的轟動。

  其實,在1957-1960年間,我國掀起過插秧機研究的熱潮,全國設計出來各類人力、畜力插秧機達21種,其中尤以南-105B型插秧機最為成熟,并被推薦為定型樣機,至此我國畜力插秧機研究基本成型。

  而畜力這東西,在當時的那個年月,畢竟還是少。

  也就沒有大規模的生產。

  之后到了60年代。

  也就是在1964年底。

  四個現代化提上了日程,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那些手工的,畜力的,基本也就沒什么人愿意研究了。

  大家全都開始向著機械的方向發展。

  于是到了1966年,農業部金陵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設計研制成功東風-2S型機動水稻插秧機。

  該機型由汽油機為動力,單地輪驅動,1人駕駛2人裝秧,幅寬2m,10行,曲柄滑道梳齒分秧,往復移動橫向送秧,叉式對準秧門間隙縱向送秧,滾動直插。

  1967年11月東風-2S型機動水稻插秧機通過鑒定,每天可插秧一公頃左右,這是天夏第一臺定型的機動插秧機。

  后來,這臺農機在70年代,開始推廣應用。

  可惜當時國家鋼鐵等基礎工業的薄弱,汽油,鋼鐵,生產工藝等等都有所不足。

  因此,在生產率不足的情況下。

  這些東西肯定是優先供應北方,大規模成片的田地,而南方這些零零散散的田地,用機械顯然是有些不合適。

  當然這其中也有價格的因數和實用性在里面。

  一臺像這樣的農機,在當時的價格最少在好幾千塊以上,相比起這種只能插秧,一年只能用幾天的東西。

  顯然和那種可以運送貨物,十項全能的拖拉機是沒得比的。

  這也是在這個時代很多地方,特別是南方這邊沒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可曹建川這東西不同,只要不涉及到發動機這種高科技技術,縣城里的機械廠。

  特別是這個手工為王的時代。

  別說這點簡單的東西,飛機,大炮都能幫你用手工敲出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