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 > 春秋小領主 > 第二百一十三章 饕餮盛宴2
    第二百一十三章 饕餮盛宴2

    叔孫豹先拿起一張薄餅,熟練的夾起一塊烤的焦黃的鴨皮,蘸了蘸棋盤上的各種醬料,而后添加幾位小菜,將餅子卷起,陶醉的放入口中。

    其他人仿照叔孫豹的樣子,慢條斯理的吃了起來……

    這食物一入口,季札幾乎要將舌頭吞下去,只聽叔孫豹還在一旁解釋:“趙氏建了雞陂、鴨城,這雞鴨肉他們從不缺少,我聽說武衛軍號稱每天吃一個蛋、半只雞,吃得他們個個體格高大,卻連聲抱怨軍中伙食花樣少……都吃成這樣子了,還不知足,真是——這樣飼養軍隊,今后我們這些小國,怎么去戰斗啊?我們還能養得起軍人嗎?”

    正說著,趙武端著酒杯過來,他閑閑的坐在叔孫豹桌子邊,順手扯了一條鴨腿直接啃起來,等把這只鴨腿啃完,趙武才伸著脖子咽了一口酒,呻吟著說:“總算結束了。”

    諸侯的卿,席位設在諸侯身后,有諸侯在前面遮擋,大家沒注意趙武子的失禮。

    但是,在這樣的場合,能列席于諸侯身后的,也都是各國執政,所以這個角落待的人,職位雖然比國君低,可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里是“執政之角”,能在這吃飯的人,回到自己的國家,都是橫著走的主兒。

    趙武舉杯向晏嬰祝酒,而后問:“齊國的情況還好吧?現在富強否?”

    晏嬰想了想,回答:“大旱之年,我們齊國能好到哪里,不過是走向‘末世’了。”

    這句話,似乎是季札的語調。

    趙武詫異的問:“不至于吧?齊國最近又吞并了莒國、鄫國,已經在東部恢復了勢力,怎么會是‘末世’呢?”

    晏嬰嘆了口氣:“齊國將來要歸田氏一家了!大災之年,我們君主卻不賑濟百姓,以至于盡失民心。如今民心都向著田氏一家了,以后怎樣,我晏嬰是不知道了……

    呃,我齊國原來有四種計量器具:斗、區(ou)、釜、鐘。其中四升為斗,四斗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鐘。而田氏有三種量具,但相比國君的計量器械,都增加了足足一成的體積。田氏用自己家大斗,貸給百姓糧食;百姓歸還的時候就用公家小斗度量。并且任由百姓上山狩獵砍材,下海捕魚撈蝦,既不阻止,也不收稅。

    田氏愛戴領地內的百姓,如同愛戴自己的父母一樣,百姓之歸、民心之歸,如百河之歸海啊。就是想不贏得老百姓的擁戴,都很難啊,但是誰又能阻擋了百姓的這種擁戴?”

    趙武沉默片刻,回答:“我家二兒子趙午,最近聘定了貴國上大夫田無宇的女兒,為側妻。”

    晏嬰聽了這話,馬上接著說:“晏嬰奉命前來,特來轉達敝國國君之意:伯君大婚,少姜的嫁妝已經備好,不知道秦國的公室女是正妻,還有由我齊國少姜為正妻?如果伯君能夠不忘兩國友好,則是寡人之幸,兩國之幸。”

    趙武深深的看了一眼晏嬰:“秦晉之好,不是說說而已的,秦國的少姜是我家國君正妻,這是早已經確定的。”

    這次晉國國君大婚,娶的夫人是一堆“少姜(意即:年輕寶貝)”,秦國來的是“秦姜”,齊國來的是“齊姜”,而晉平公的母親也是一位“杞姜”——就是“杞人憂天”的那位寶貝。“姜”這個名字,是春秋時代女子的通用名,意思相當于“寶貝”。

    魯國的叔孫豹哼了一聲:“我 :“我國魯姜已經動身啟程,魯國陪嫁的那些奴仆,被執政大大削減了數量,但如今我們魯國不打算把送出去的東西要回來,就讓他們在新田經營一點產業,替魯姜添些梳妝錢吧。”

    魯國向來跟齊國爭鋒相對,眼看氣氛凝重起來。季札閑閑的插嘴:“烤雞烤鴨雖然很好,但吃的太油膩了,不知盟會上有沒有清淡一點的食物,我喜歡吃魚膾,晉國這里,能夠品嘗到好魚膾嗎?”

    趙武笑了:“早聽說吳國炮制魚膾的手段很不錯,不知道公子能否為我們示范一下——侍衛們剛從黃河里捕撈了一些黃河大魚,正適合做魚膾。”

    季札露出垂涎欲滴的神情:“太好啦,我的廚子備有各種調料,做魚膾用的魚最好是一尺來長,那樣的魚肉才鮮美。”

    季札這時插話,是為了緩和現場的氣氛。趙武自然領會對方的心思,他竭力配合說:“我這里曾經打制過一批薄如柳葉的匕首,正好用來切割魚膾。”

    季札站起身來,向場中心走去,他的姿態優雅,充滿了舞蹈的韻味。趙武趕忙伸頭喊:“抬過桌案來,再準備一尺左右長的鯉魚,吳公子季札,要為諸位炮制魚膾。”

    季札坐在場心,在絲竹的音樂中慢條斯理的將魚洗凈,去腸,用調料浸漬入味,控干,放在小火上慢慢燒制。整個烤炙過程中,他不停地用香菜汁澆魚,直到炙熟為止。季札炙魚用料十分豐富,僅調料、佐料就有鹽、豆豉、醋、姜、桔皮、花椒、蔥、胡芹、小蒜、紫蘇、茱萸……

    在場的人都不知道,季札炮制的這道菜,其實是“中華第一菜”,它是中國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一份菜譜,但史書記錄下的這份菜譜,卻不是在這場盟會上由季札炮制的,史書上記下的是“中國四大刺客”之一、專諸炮制魚膾的過程。

    專諸受伍子胥委托刺殺吳王僚,但吳王僚本身非常有勇力,身邊的武士防范周全,使得專諸沒有靠近的機會,于是專諸特地去學習炮制魚膾——他打聽到吳王僚喜歡吃魚,吳人也都喜歡吃魚,而吳公子季札吃魚的方式最精細,他跑中原晃蕩了兩三年,專門去各國留學,順便也把吃魚的方式傳遍了各國。

    于是,專諸特地回到中原,學會了季札泡制魚膾的全過程,隨后,他又讓伍子胥替他準備了一把短劍,這劍就是“魚腸劍”……

    炙魚火候也是關鍵,過急、過緩都不行,必須使調料滋味充分透入魚體內再散發出來,直百米以外,使炙熟的魚肉,色、香、味俱佳……季札泡制魚的過程簡直像一場藝術表演,充滿了貴族式的優雅,以及濃重的文化氣息。而數年后,專諸在吳王僚面前重復季札的表演過程,連吳王僚身邊的衛士都看得失魂落魄,吳王僚本人也出了神——專諸得到這一空隙,用魚腸劍完成了刺殺。

    所以,那場刺殺行動,與其說專諸的成功是由于鋒利無比的魚腸劍,其實還不如說:是因為季札所做的這道“中華第一菜”實在誘人。它即是一道美食,也是一場藝術表演,以至于史書鄭重其事,記錄下整個菜譜,以告訴后人:吳王僚的衛士疏忽是有情可原的,你瞧,光是看看關于這道菜的干巴巴文字記載,就讓人唾液腺分泌旺盛……

    伴隨著季札優雅的動作,在場的諸侯們欣賞到季札的手藝,他們無不驚嘆這位吳國公子對飲食上的講究。而后,不服心里上來了,一個偏僻小國的公子能如此講究,來來來,讓這位蠻夷見識一下我炎黃的廚藝——于是,季札開了頭,許多自認在廚藝上有一手的公卿大夫紛紛赤膊上陣。

    但他們總都表現不出季札那種藝術韻味……